以偏概全的佛教“四谛”
- 2024-09-19 10:52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中,第一是苦谛。苦谛又分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佛教认为,人生在世,一切皆苦,苦海无边。
为什么佛教得到下层人民的信奉?就因为苦谛说,拨动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心弦。
然而,佛教宣扬的苦谛是有问题的。
一是片面强调了生老病死之苦。生老病死,这是世间任何生物都无法避免的生命过程,对于多数人来讲,其实这些痛苦是很短暂的,它并不影响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二是忽略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带给人的痛苦。除了生老病死之苦,爱别离、怨憎会(不是怨家不聚头)、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由各种欲望炽烈而导致的痛苦,前七苦皆由此而生),都是由于人自身原因带来的痛苦。而现实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带给人们的痛苦更加深重。
把所有痛苦归结为人的自身原因,故意回避现实,固然能获得专制统治者的欣赏,但也使人民失去了批判现实、改良制度的动力和能力。人的痛苦既然与社会制度无关,那么为什么要改良这个制度呢?
三是把产生痛苦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欲望,这是只看到了部分症状,而诊错了病因,开错了药方。
五阴盛苦认为外界的各种诱惑、人自身炽烈的欲望给人带来种种痛苦,集谛则进一步指出了人生痛苦的原因是业和惑。业指人的行为,惑指人的无知。灭谛则宣称灭尽八苦,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为解脱。涅槃寂灭指一种无生无死、无欲无求、无烦恼、无痛苦的永恒寂静的状态。僧人死亡,都称涅槃圆寂。也就是说,人死了,也就不会有痛苦了,一了百了。
难道人必须自杀吗?当然不是!佛教是反对杀生的。那么,如何消除导致人生痛苦的业和惑以达到涅盘寂灭境界呢?佛教指出的路径是道谛(八正道),无非是通过正见、正思、正语等自身修练以到达极乐世界。这与儒家倡导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相通的。
在如何看待人的欲望方面,儒释道更是所见略同。儒家的道德说教,无不立足于抑制人的私欲,南宋大儒朱熹明确提出灭人欲,存天理。道家经典《老子》说得更明白: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的圣人之治,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
欲望是罪吗?只要是有生命的物体,都会有生存、发展的欲望。即使是植物、微生物,也不例外。人类作为高等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之所以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归功于人的欲望。一个没有任何欲望的人,与死人无异。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不会有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想法,更不会有发明创造的动力和能力。
欲望不是罪,只有当人侵犯他人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特别是利用公权力满足自己私欲的时候,欲望才是罪!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所在。
一种旨在灭人欲的文化,怎么能带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怎么会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呢?怎么会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呢?其结果必然导致民愚国弱。事实也证明,佛教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现代文明并没有什么大的贡献。(明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