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总结
- 2024-09-05 14:10
学完此经,让我们对全经的大意和心要试作一番总结。此经的要义,大概有以下五点:
一、不思议解脱为宗。
经末佛定经题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即示此意。宗,即主题思想。全经紧扣这一主题,通过维摩诘居士一次以患病为方便而说法的故事,展示大乘的理想境界不思议解脱,引导众生步入达此理想境界之道不思议解脱法门。关于不思议解脱之不思议,吉藏《净名玄论》归纳为三点:
1、本不可思议。本,谓不思议解脱功德所依的根本,即是法界体性、法性、诸法实相、真如,为普遍一切、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无为法,超越时空、主客、能所,非人类通常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所能思量理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言说,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所得不思议解脱,以亲证这本来不思议的法界体性、实相、真如为本。
2、智不可思议。佛菩萨亲证真如的智,乃是一种超越凡夫心识的微妙功能,是心性本具潜能的圆满开发,能适化无方,善巧妙用,并任运成就无功用心,不假思量议度,故非识而称为智,此智具有于刹那间如实知见法界一切的奇妙功用,能应众生之机善巧运用,深沉难测,妙不可言,自然显现,不假作意思考,故名不可思议。经中维摩诘居士应机说法,辩才无碍,即是不思议智具体应用的范例。
3、外示之迹不可思议。若形若声,及说不思议本;若境若智,并非下位菩萨及与二乘、凡夫所能测度,故名不思议。佛菩萨所得不思议智,圆证法界事事无碍之理,其为度化众生而外现的身相、净土、神变等境,乃智慧之迹,为何能如此,乃凡夫浅识无法思议,无法理解。不仅凡夫无法思议理解,即二乘圣者、果位低的菩萨,也无法思议理解。经中记述了佛及维摩诘居士所显现的诸多不思议之迹:从佛现庄严色相、将宝积长者子等所献五百宝盖合为一盖,广覆三千大千世界,于中现此世界之一切及十方诸佛,到维摩诘显现以宝珠璎珞供养宝胜如来,于丈室中容纳三万二千高广狮子座及前来问疾的千万佛弟子、九百万香积佛国的菩萨等而不显窄隘,以右手截取妙喜佛国入于此世界而互容无碍等神变,及香积佛国的妙香香饭,妙喜佛国的庄严等,皆是这种不思议之迹的示现,表现出不思议解脱的妙用及所依法界事事无碍之理。
二、开示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为此经所说诸法实相之心要,僧肇注说此经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吉藏大师说不二法门为此经所说不思议解脱之本,由体不二之道,故有无二之智,由无二之智,故能适化无方。证得不思议智,乃由体达不二之道,不二,乃证得诸法实相的诀要。经中以不二之智批判了声闻及菩萨们各种二的偏执,具体指明了入不二法门、顿悟实相之道。如《文殊师利问疾品》问何为病本,答:有攀援,攀缘什么呢?攀援三界,如何断攀援?以无所得,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离内外、自他、物我、能所等二元分别,是以无所得的方便观修而见道、顿悟菩提的诀窍。《观众生品》将欲贪等烦恼之本归于虚妄分别,虚妄分别以颠倒想为本,颠倒想以无住为本,无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以无住为见道解脱之要。《入不二法门品》电天菩萨由体达明与无明不二入不二法门,如实正观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即顿观无明即明,明亦空故不可取。最圆顿的入不二法门之道,是该品中最后文殊菩萨的解答: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而维摩诘居士更以默然无言表达离言说、表示、诸识,被文殊赞为真入不二法门。这应是禅宗言下见性最圆顿直截的门径,也是检验是否真正见性的标准。
三、指示大乘正道。
经中以不二中道为本,对大乘菩萨道作了极为详悉的指示,其基本精神,乃是不二:智慧与方便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有为法与无为法不二、罪与福不二、善与恶不二、自度与度他不二、净与秽不二、众生与诸佛不二、凡与圣不二、佛与魔不二、出家与在家不二、正与邪不二、定与乱不二,等等。最根本的不二,是智慧与方便不二,如《文殊师利问疾品》偈云: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必须以与实相相应的般若智慧,入于众生中、生死中,勤修三十七道品、六度、十度、四摄等菩萨万行,不堕于小乘人着空独享涅槃、不修菩萨方便行之偏颇,也不堕于无慧唯修方便而成世间法,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基本路径。经中多处批判小乘人堕于二的各种偏执,具体指示以不二智修学菩萨万行,以生死为园林,以三界为道场,以非道为佛道,以烦恼为伴,以群魔为侣。《菩萨品》维摩诘为诸天女说无尽灯法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佛道品》说入一切诸佛法门:以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作佛事。《菩萨行品》佛告香积佛国诸菩萨尽无尽解脱法门,其精神是以有为、无为不二的智慧,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以大慈大悲为因深发菩提心而不远离生死,于三界中教化众生不知厌倦,常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护持正法不惜身命,万善齐修,求法不懈,说法无有吝惜,一切功德回向众生。虽然修习共小乘的三十七道品、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等,而不住着于空,不住于涅槃。实际上也否定了唯观自心即见性成佛的片面见解。
四、树立居家修持菩萨道的典范。
佛弟子大多数为在家居士,在家众最适合修大乘道,大乘道的主要实践者也应是在家菩萨。此经记述的维摩诘居士,是一位居家菩萨的典范,他的智慧神力,远远超过小乘出家声闻圣者,居火宅而超脱,处污泥而不染,入众生中,和光共尘,随缘度化,是在家居士学习的榜样,也是大乘菩萨道精神的具体示范。他的不思议神力,虽然非今天的大多数居家佛弟子所能具备,但其见地、妙悟、辩才,及入众生中随机示导的方便行,只要发心真正,很多在家居士都是可以效仿的,当今社会也不乏维摩诘式的菩萨。读诵《维摩经》,不仅在悟解法义,树立正见,开发智慧,更须解行相应,以经中的维摩诘居士为榜样,以家庭、社会为道场,力修菩萨道,这应是当今佛教界倡导的人间佛教之正道,是太虚大师等倡导的人间佛教之深义。
五、强调净化国土关键在净化自心。
净佛国土、庄严国土,改造污秽的现实世界,建设理想世界,是大乘的终极理想。经中《菩萨行品》号召菩萨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开篇第一《佛国品》,佛应宝积长者子之问,开示菩萨成就净土之行,说众生即是菩萨的净土,菩萨要为饶益众生,随所化众生而建设净土,譬如宫室只能建在空地上,不能建在虚空。为建成净土,菩萨应修直心、深心、菩提心、四无量心、回向心、十善、三十七道品及六度四摄等行,以方便成就无量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而佛土净的关键,是由智慧净而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自他的心净化了,国土也就净化了。这是大乘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法关于世间建设最根本的原则,是人间佛教建造人间净土的基本原则,对今天的社会建设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都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又,心净则佛土净,说明净、秽唯是心现,如舍利弗不理解释迦牟尼佛的国土为何秽恶不净,螺髻梵王则见此土清净如自在天宫,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显现百千珍宝严饰,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以众生心不净、造恶业故,见此土秽恶不净,譬如盲人不见日月。为欲度下劣人故,示现国土众恶不净,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又,菩萨虽然力修诸行建造净土,而要以净秽不二、一切皆空的智慧为导,不着净秽,见净土不以为喜,见不净土不以为忧。虽然心常与空性相应,而勤修净土摄化众生,如《佛道品》偈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除以上五要点外,经中还有不少精彩的说法,如《文殊师利问疾品》说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佛道品》谓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法供养品》提出法四依等,皆非常重要。
总之,此经篇幅适中,内涵丰富,译笔优美,又特具故事性、戏剧性,见地圆顿,境界圆满,是大乘经中罕见的了义经。读诵之,深思之,力行之,解行相应,足以开圆解,得正见,乃至顿悟见性,常行正道,直至菩提。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总结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