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法长老:止观修营讲座(一)
- 2024-08-25 11:00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三称)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称)
止观修营讲座(一)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一九九九年讲于马来西亚槟城佛学院
奢摩他(Samatha,止)毗婆舍那(Vipassana,观)
刚才长老念了一个偈子,这个偈子是世尊在 Jetavana紫竹园所讲的,是世尊念给一个叫 Putila的比库听的, Putila比库在过去佛的时候,曾经有七回做出家人,那么在做出家人的七世其中,他培养了很深的智慧,同时把佛法教导给许多的弟子们。所以就在佛陀那个时候,也就是他的最后一世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很有学问、很精通佛法的一位比库,同时也善巧的把佛法教育给许多弟子们。
这位 Putila比库每天有两回去顶礼世尊,那么每次他来顶礼佛陀、侍候佛陀的时候,佛陀就祝福他Sukihotu Putila就是 Putila!愿你快乐。可是就有一天,他来礼拜佛陀、侍候佛陀的时候,佛陀这么祝福他 Sukihotu Pepuja Putila就是空头的 Putila!愿你快乐。
那一天,这位 Putila比库就非常的不愉快了,因为世尊叫他空头的 Putila,因此他就想为何佛陀这么称我空头的 Putila呢?他就想自己的戒律,自己的戒律都清净,那么他就再想,发现到自己是没有定力,也没有成就道、也没有成就果的那种证悟,所以他想世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称他为空头的 Putila。所以那时他就下决心,他想他需要获得定力、培养定力以及成就道和果。
于是第二天的早晨,这位 Putila比库就决定要到丛林的寺院里去修禅,那么他走到很远很远的丛林寺院里去修禅。就在这个寺院里,住着三十个比库,而这三十个比库全都是阿拉汉。他首先就来到一位年纪最大为首领的比库,要求他指导禅定,指导他如何修习禅定。而这位首座比库,他知道这位 Putila比库有很多的我慢心,所以他就告诉他说:「我没有时间教你修禅,你去找第二位年长的比库吧!」
于是 Putila比库就来找第二位年长的比库向他求教,希望他指导他如何修禅,而这第二位年长的比库也知道这位 Ven. Putila有着很多的我慢心,于是他也告诉他不能,没时间教他,叫他去找第三位年长的比库,所以接着第三位年长的比库也知道并基于同样的原因,告诉他没有时间指导他,教他继续的找下一位比库。就这么样的一个推一个,推到最后二十九位比库都不愿意教导他,结果他被逼来到最后一位也是最小的一位出家人面前。
这最小的一位阿拉汉出家人,是七岁的沙马内拉( sāma.era,古译:沙弥),他虽然是七岁的沙马内拉,但是他确实是一位阿拉汉,于是这位 Putila比库就来到这位七岁的阿拉汉面前,这时这位七岁的沙马内拉阿拉汉正在一颗树下坐着,那么他来到他跟前向他求教。于是这位 Putila比库就向这位七岁的沙马内拉阿拉汉求教,这位沙马内拉回答他说:「您是长辈、您是很有学问的长辈,很年长的、很有资格的比库,而我是位很年青的和尚,那我应该向您求教才是。」可是这位 Putila比库很谦虚的要求他,他说:「我去找了二十九位的比库,他们都不肯,没有给我修禅的指示,无论如何请你给我修禅的指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会去做。」这位 Putila比库就是这么低声下气的向这位七岁的沙马内拉求教。于是听到这 Putila比库的谦虚要求之后,这位沙马内拉阿拉汉就给他修禅的指示,他说:「好!现在你先下去那个池里,坐下去、浸在水里,然后你再回来我这边。」这位 Putila比库就依循着这位沙马内拉阿拉汉的指示,跑到池里,把身体浸下去,然后再回到这位沙马内拉身边。看到了他这么做之后,这位沙马内拉才开始给这位 Putila比库修禅的指示。于是这位沙马内拉就告诉这位 Putila比库,他给他一个例子,他说:「现在假使说有一个蚂蚁的小土丘,而这个土丘里有六个洞,如果有一只蜥蜴跑进这土丘里头,那么你就应该把五个孔关着,留着一个孔开着,以便能够捕捉这蜥蜴。」这位 Putila比库很有学问、很有智慧,他了解这位沙马内拉阿拉汉给与他的指示,他于是很恭敬的说:「沙马内拉尊者,我了解您的指示,现在我要到树下去修禅了。」这位 Putila比库了解到这指示之后,他到了树下去,那么在修禅之前,他先顶礼佛陀,然后就进入他的禅定修持。他把他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关闭,就是说不去注意,然后把心专注在意门,就是开取他的意门,然后以正念专注在他的呼吸上。
这位 Putila比库由于在过去佛的时候,都已曾经做过很好的修持,而且这一世他也有很好的遵守戒律,他的戒律清净,所以当他修禅的时候,并没什么困难。很快的他就依照这入出息念培育起定力,他得到了安般念或入出息念的似相,然后通过这入出息念的似相达到定力,然后进而成就禅定。这时他有了禅那,而佛陀就在这个时候通过神通,看到了这位 Putila比库的因缘已经俱足,知道他证果的因缘已经俱备了、已经要成熟了,于是佛陀念了这个偈。他了解到佛陀所开示的法,于是他把他的心倾向于、导向于观禅的修持,从而得到观禅的内观智慧。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俱备了许多的内观智慧、所有的观智,而成就了所有的道和果,也就是四个道和四个果。这时他已经是阿拉汉,成就了道和果,而同时也俱备一些神通,那么他出家的生命、梵行都已经俱备了,完成了一个出家人所要达到的目的。于是他发挥神通力的作用,然后向世尊顶礼。
佛陀对 Putila比库所念的偈的意思是如此的,通过禅定,一个人得以培育智慧;没有禅定,他的智慧将会堕落而减退。一个了解到这一点的修行人,他将会培育禅定以便证得智慧,而在这里所谓的培育智慧,就是可以培育到成佛的智慧或者是辟支佛的智慧,或者是阿拉汉的智慧。
佛陀教育我们要培育智慧,通过培育智慧,我们能够证得佛果、成就佛果,或者是辟支佛果,或者是阿拉汉果。要培育智慧,最好是在人间,只有在人间才能够有最好的条件来培育智慧,在其他界里,要以最好的方式来培育智慧的条件,并不存在。而即使在人间,要培育智慧、能够懂得培育智慧的人,还是属于少数。
世尊所教导的禅定修行,基本上可归纳成两大类,一种是 samatha就是止禅,或者一般也称为定禅;另一类是属于 vipassana是观禅,或者一般也称为智慧禅。当我们要修禅时,也就是要跟据三学的步骤,就是要俱备戒以及培养定以及培养智慧,而通过智慧,我们成就和证悟法。佛陀在还没有证果以前,他坐在菩提树下,修习入出息念,或者也称为安般念,而通过这入出息念,他培养定力,专注在鼻间或者是鼻孔那边的呼吸,而通过专注在那呼吸中,他培育安止定而得到定力。而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这入出息念的修持,培育定力。
接着我们将会讲入禅定的修持,佛陀找到了禅定的修持法门,能够朝往觉悟的修持法门,所以我们不应该再浪费时间去追逐其他方面的修持,我们应该跟随佛陀的教诫、所教育的法、所教育的修持去培养我们的戒、定、慧。那么我们要通过佛陀的指示,跟据佛陀的指示去修习禅定。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有谈到二十一种修习禅定的业处,禅修的业处,那么在这二十一种禅修的业处里,其中一种是 anapanasati就是入出息念,现在我们将会讲这入出息念。
一个要修行入出息念的修行者,首先他应该找一个空旷的、宁静的地方或者是到树下里去修习禅定、修习入出息念。只有在一个空旷,或者是宁静,或者在树下,能够没有外来干扰的地方,他才能够好好的修持入出息念。
要修习入出息念,首先我们的身体应该挺直,如果我们的身体不挺直的话,那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苦痛。因为我们要得到定力,那么我们要修习入出息念,连续的修持,大概两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小时半,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如果我们在这段相当长的坐禅时间里,身体不挺直的话,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苦痛。
要在修禅中免除不需要的苦痛以及能够观照、能够专注得好,那么我们身体就需要挺直。首先通过保持挺直的身体,我们可以克服背痛,第二我们通过身体的挺直,能够让我们的血液很顺畅的流到我们的脑,流到我们的细胞里头,所以使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第三通过当我们的入出息念的呼吸越来越微细时,如果我们的身体挺直、自在,我们能够更醒觉到这种很微细的呼吸。
我们要让我们身体挺直,眼帘要下垂,或者闭上眼睛,同时双脚要盘起来,然后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去看别处,要把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在鼻息上。在做入出息念的时候,我们要让我们的身体平静,不要有身体的动作。我们应该以很自然的方式去观入息和出息,而不要用压力或者是控制它,不要用压力去观入息和出息,要以自然的方式去观照出入息。
在修习入出息念时,应当怀着正念去专注在呼吸上,有时也会听到一些声音或者是想到一些别的东西,那你不应该去听也不应该去想,应该把你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去注意在入息和出息上。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专注在呼吸上,是不容易的、是困难的,于是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们,就建议数息的方法。在《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以及《无碍解道 Patisambhidhamagga》里,都有讲解到数息的方法,有不同的方式来数息。那么帕奥禅师所教导的数息,是一个比较容易的数息方法。
入息生起的时候,那你就要观入息一、一、一,然后观到整个入息完成,你算是完成了一个观、一个默念、一个数息了;然后接着出息的时候,你也要观出息一、一、一,那么当你这样子观,完成了之后,你就完成一个出息。这样子一个入息和一个出息,你就这么数,数到八个呼吸。
你会发现到有时你的呼吸比较长,时间比较长,有时呼吸时间比较短,如果是长时间,那呼吸用的时间比较长,你就观长,呼吸长,然后你可以继续的数,尽可能长时间不要混乱、心不要散乱,长时间专注的数下去。那么你就会了解到有些时候呼吸是短的,有些时候呼吸是长的。
我们观照呼吸要好像一个守门员一样,守门员他看着倒底是谁在进来了?又谁在出去了?所以我们应当如此的观照,把心专注在鼻息上,而不要去看身体内在的现像,也不需要把注意力移向身体以外的东西,应该把心只是专注在鼻息上,就好比那个守门员一样。正如一个守门员一样,我们修习入出息念,也要像守门员一样的保持醒觉,完完全全的、清清醒醒的去注意入息和出息,那么入息我们从头到尾要跟着它、观察着它,而出息也是要从头到尾去注意它。对于初开始修禅的人来说,首先的二十分钟或三十分钟,他们发现到那是不容易专注的,因为有着种种干扰的缘故,心里会很散乱,但是也不应该去忧虑,要一而再的连续修持下去,一而再的连续专注在鼻息上。当你如此的专注时,过了一阵子,开始有某一些像光一样的状态就会出现,那么它出现,开始是 Parikamma nimitta,就是遍作相,它有时好像一团烟一样,这是在初学者初步所体验到的修禅的相。
当出现 Parikamma-nimitta,这个初步最初所现起的禅定的相时,修行者不应该去专注它,他应该继续的专注在呼吸上,而不去看这个所出现的这些光。当他连续的这样子专注一个小时或者是两个小时的时候,而这个修禅的相,这个 nimitta,这个相就会变得更加的清楚、更加的明亮,然后有时像棉花一样,有时像一团云一样,那么这种相称为 Uggaha-nimitta,就是比较强的相了。但即使在这个阶段,修行者也不应该把心去注意这团光,或者我们称为修禅的相。
当你连续修禅超过一个小时的时候,可能你的痛会生起,或者是背痛会生起,这时你不应该起身,你应该继续的修下去。但是如果痛连续的生起还很强的话,那你可以换姿态而不要起身,换姿态然后继续的培育定力。
当你继续怀着正念去修行入出息念时,慢慢的,定力越来越深,这时呼吸也变得越来越微细。而当你如此的专注在这微细的呼吸上时,似相或者我们巴利文说 Patibhaga-nimitta,似相将会变得非常的明亮,也就是修禅的目标,就是我们鼻息的那个像、那团光变得非常的明亮。这时定力已经相当的强,而五盖也就不再生起。当你俱备禅定的似相时,就是 Patibhaga-nimitta似相,这时如果你去注意它,那它可能突然间就消失了,所以在这个阶段,当似相刚刚生起的时候,你应该只是对呼吸保持正念,继续的专注在呼吸上。那么当你如此继续专注在呼吸上的时候,似相也就是 Patibhaga-nimitta将会越来越稳定。
当似相 Patibhaga-nimitta刚刚生起的时候,那么它可能在一分钟或者几分钟内就消失。这时你不应该感到忧虑,不要因为似相消失而感到忧虑,你应该继续的把心专注在呼吸上,对这个呼吸保持正念和醒觉。当你如此的专注在呼吸上的时候,似相又会再次出现,那么慢慢的,似相维持的时间将会增长到五分钟、十分钟,然后逐渐趋向于稳定。
当定力越来越加深,而似相慢慢趋向于稳定和明亮的时候,这时修行者来到了近行定,就是 Upacara-samadhi近行定。当近行定生起的时候,修禅者会发现到他的五盖不再生起,五盖会消失,这时他体验到喜悦、体验到快乐、体验到轻安,体验到一境性,全身都感到很自在和喜悦。
在过去世里有修持过这门禅定的修行人,他可以很快的得到定力,有时就在一个坐禅的练习里就培养了定力,但是有些时候如果不俱备这种波罗蜜却不能够这么快。但是修行者不应该忧虑这个定力来得快或者是来得慢,如果他持续的修行下去,最终似相将会产生,他将会获取定力。当似相 Patibhaga-nimitta生起,开始它不稳定,那么通过持续的修持,慢慢它能够维持五分钟了,能够维持十分钟了。当继续修,继续的专注,一直到似相能够维持一个小时,这时你可以下决心,下决心要俱备这个禅定,就是入初禅。比如说要入初禅,所以这时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把心专注在这个 Patibhaga-nimitta似相上,当你这样子专注,你可以下决心:希望我、愿我能够得到初禅。
当修禅者继续修的时候,慢慢那个呼吸变得越来越微细,这时由于他的心,似相 Patibhaga-nimitta已经生起,所以即使是呼吸很微细,他都能够很清楚的专注到。这时当那个似相很稳定的时候,他可以把心专注在这个光、似相上。当如此的把注意力专注在那稳定的似相上时,他能够得到安止定,当他得到安止定以及禅那的时候,在定中出现了五个禅支。这五个禅支也就是寻 Vitaka、伺 Vicara、喜 Piti、乐 sukha以及一境性 Ekaggata。
在开始的阶段,我们不能够长时间的维持这种定力,这是因为我们的定力还不是很好、还不稳定,那么有时这个相一分钟就消失了,有时几分钟就消失了,但是你不应该感到忧虑,应该下决心专注。比如说你可以下决心专注,让这个相维持一分钟或者是两分钟,或者是这样子延续,慢慢延长专注的时间,延长到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乃至三十分钟。
修行者当他得到安止定的时候,那他要连续的继续练习,练习安止定也是禅那的训练。那么在一个坐禅里,他应当尝试一而再的记录这个禅那,然后尽量的延长纪录禅那的时间,尽量把定,专注的时间延长。那么当他能够这么做,他应该训练自己五种的自在,训练自己如何的把心导向那个 Avajhana,其实就是把心导向似相,然后把心倾向于禅那,然后能够决心、下决意。
Avajhana就是要决意、要维持禅那的时间,控制时间,这是决意的自在。然后接下来他也要训练自己能够熟练地去返照禅定的五禅支,五种禅支。所以通过这种不断的训练,请你自己熟悉的、很善巧的掌握禅定,入禅、出禅和维持禅定,以及反照禅定的禅支。
我们应当训练自己熟练的进入初禅,入禅要自在,要能够很熟练的入禅,那么最重要让自己能够控制维持在禅那的时间,从五分钟然后慢慢的延长,然后一旦掌握能够安住在禅那的时间之后,能够入禅,在禅定中得自在,能够控制入禅的时间之后,进一步的要训练自己去观禅支。
接着一旦他能够熟练的掌握禅定之后,他要学习观察禅支,那么修行者应该再入禅,入禅之后出来,然后返照他的心所依处,心所依处的禅支,一个一个禅支去返照。心所依处的禅支有五个,那他可以观寻就是 Vitaka、伺 Vicara、喜 Piti、乐 Sukha以及一境性 Ekaggata。
返照那五禅支,这种我们叫作返照,对返照的自在,那当一个修行者,他还不能很熟练的掌握初禅时,他不应当提升自己到二禅,他应该继续的练习他的初禅,练习到很轻易的、随时随地都能够进入初禅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等等。
一旦这修行者已经熟练掌握初禅过后,他想要进入二禅,他就要返照,返照知道这个寻 Vitaka和这个伺 Vicara的内涵缺欠。知道如果没有这个寻和伺,心会比较平静,是不是属于比较好的?所以他要返照知道二禅比初禅还要好,因为在二禅里没有寻和伺,所以他想通过这样子了解,他就要舍掉寻和伺,这时他继续的把心专注在似相,这个入出息念的似相上,这时他就能够进入二禅了。
一个已经成功的成就二禅的修行者,他应该熟练的继续的练习,练习使自己能够熟练的掌握二禅,要能够维持五分钟、十分钟,然后慢慢的增强到三十分钟,然后继续的坚持使自己能够专注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维持在这二禅里,那么这时他算是比较能够掌握了这二禅。接着如果他熟练的掌握二禅之后,他可以进一步的培育三禅,那么一个要培育三禅的修行者,他应当如此的返照,去想知道这个三禅,二禅里所俱备的 Piti喜是很粗的。
如果没有喜,没有这种粗的状态,心进入更微细的状态,那是更好的,所以从这样的返照、这样子的相,而了解到三禅里没有喜。没有喜的三禅是更好的,所以通过如此的了解之后,他把心专注在 Patibhaga-nimitta似相上,当他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如此返照之后,专注在似相上,他将能够证得三禅。
在三禅里有两个禅支,也就是 sukha乐以及 ekaggata一境性,所以有乐的禅支和一境性的禅支,而所以这个禅修者,他应该训练自己维持三禅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乃至一个小时,那么当他能够很熟练的掌握三禅的时候,他可以进一步朝向培育这个四禅了。
这时他应该这么想,三禅是接近二禅的,是不好的,而且这个三禅里所有的乐的禅支是粗的,而不如这个舍禅支和一境性禅支那么好,而四禅里所俱备的舍禅支和一境性禅支,比三禅里所俱备的乐禅支和一境性禅支更优秀、更细、更平静。所以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把心专注在入出息念的似相,就是入出息念的 Patibhaga-nimitta里头,所以当他如此专注在似相的时候,他将能够成就四禅。
当修行者进入四禅的时候,呼吸停止了,没有了呼吸,在从初禅开始,他的呼吸就逐渐的微细,进入二禅、三禅的时候,他的呼吸也是一步一步的更加微细。所以一旦他成就四禅的时候,所有的呼吸都停止了,这时他的定力非常的强,而一境性也就是定,专注的状态,非常的强。
佛陀在菩提树下得到了定,而他所得到的不只是禅定而已,而且也通过对身体的不净的现像培育定,就是得到了修习不净观的定。从此之外,佛陀也成就了所有的遍处定, Kasina遍处定,就在菩提树下,他成就了这些定。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像佛陀的修行一样,学习佛陀的道路来培育这个修持,那么通过入出息念,我们可以修到四禅,进一步我们可以修三十二分身,修到初禅,那么接下来修白遍,然后也可以进一步的修慈禅、悲禅、喜禅和舍禅,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禅定修持,进一步也可以修佛随念,忆念佛陀的特质等等,所以这些各种的禅定修持,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的修。
当修行者他成就了四禅之后,他可以进一步的修习这个智慧禅,也就是观禅,但是有些修行者也许他们想要成就更深的禅定,那么他可以修十种遍处定,就是 Kasina。但是如果他想要修无色定,想要成就八定的话,那他可以借用九种 Kasina,九种遍处定来成就八定,就是进一步的修习四种无色定,除了空遍处。除了空遍之外,其他九种的遍处定,都能够帮助他培养四种无色定,那么通过一旦他成就了八定之后,就是四个禅定再加四种有色界的定再加上四种的无色定之后,然后他可以通过八定的修持为基础,进一步的修行智慧禅。
一个修习安般念或者是入出息念到四禅的人,他能够基于这基础进一步的修持其他种禅定。佛陀在《相应部》里,安那般那双喻道里,《相应部》部里讲解到入出息念的修持时,佛陀说一个修行者一旦他在于入出息念培养到四禅的时候,他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其他的遍处定而得到其他种类的禅定或者是禅那。所以通过入出息念的四禅,他可以成就其他方面的禅那。
通过入出息念的定,我们能够进一步的修行观禅,那么当在观禅这方面,有更详细的解释,这是比较详细的修持。那么我们不应该想这是漫长道路,以为我们不能修,我们不应该这样子想。我们应该尝试去俱备禅定,而通过禅定培养观禅的观智,如果我们不能,真的没有怎么样的成就,我们通过这一世的修持,也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世里,能够得到更高的成就,就是说在内观智慧方面,通过我们这一世的努力。如果我们是可以成就,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也会通过这基础,在未来里得到内观智慧。
修持
samatha止禅,会得到五种利益,一就是我们的身体会健康,带给我们身心健康和快乐、第二通过这个定,止禅的定,我们能够以它为基础进而修持观禅也就是 Vipassana,就是智慧禅或者是观禅、第三也是通过止禅的定,我们能够培育神通,就是 Abinya神通、那么通过止禅的定,第四个好处就是我们未来世里,能够诞生到梵天界里去。那么第五种好处就是一旦我们成就了道和果之后,我们能够进一步的培育灭尽定,也就是 Niroda-samapatti。
在这里教禅的 Ven.Jagara禅师和开恩禅师,他们在这方面能够很好的引导大家修禅,这两位禅师曾经跟随帕奥西亚多修行这门修持法门,所以对于这门修持,这个禅定修持,他们都拥有很好的掌握,能够引导你们在这方面,有次序的、有系统的修持,所以希望你们好好的把握。那么我们祝福大家,希望你们能够拥有很好的禅定修持,能够长寿、快乐、健康,也愿你们的崇高的心愿得到圆满、成就,而也希望你们达到最高的目的,也就是愿你们成就涅槃。
关系到这个佛学讲座,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关系到禅定的修持,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的话,你们可以发问。
26/11/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