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十三集)

  • 2023-07-23 08:41
简介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今天稍微晚了十分钟,请大家多多见谅。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今天稍微晚了十分钟,请大家多多见谅。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看经本第一百零九页,倒数第二行,从最后一句开始看: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这一段向下都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众他们的功德,也就是他们的修持。『出入供养』这是讲修福。供养谁?上供诸佛,下供众生。这个供养里头既有财供养,也有无畏供养,也有法供养,最重要的是法供养。那么法供养当中,第一个就是依教奉行。佛教导我们的这些教诲,我们要努力去做到,这是对佛菩萨的真供养。

『观经行道』是修慧,你看福慧双修,不能够只修福不修智慧,也不能够只修智慧不修福,要兼而有之。那么智慧怎么修?这里教我们「观经」,不是讲读经,叫观经。观经跟读经有什么不一样?读经可能我们只是在这个语言文字上。可是观经就不同,观经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将经典的教训提得起来,用得上去。在日常生活中能起观照的功夫,也就是在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能够记得住诸佛教诲,这是真正的学佛人。如果境界来了想不起来了,把佛的教诲抛在脑后,经上讲的是经上的,我们这烦恼习气还继续起用,那个就没有观了。那是在干嘛?在造业。那个经就等于没念一样,所以这个观是很重要,这个是活的经典,不是死的。那么平常能够常常都用佛的教训,不违背佛的教训,这就是观经。功夫用久了,你的心就得定,得定了,你就能够照住,先是观照,然后是照住。定久了之后,就照见了。

你看《心经》上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开智慧,完全是智慧做主,不是感情用事,那么你才能够行道。这个行没有离开你的日常生活,千万不要把修行跟生活分为两截,修行是修行,好像在念佛堂里绕佛那是修行,出了念佛堂之外那是生活,搞错了,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你才叫行道。你看看《华严经.净行品》里面的菩萨,他每天的生活,从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吃早餐、上厕所,全都是修行。他这个佛法不离开生活,真的是活学活用,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然后渐渐的你这个法喜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师父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那我们问问自己,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最高享受?如果说还没有这种享受,还没有体验得,这说明还没有把佛法用到生活上。你要能够用,必定是『喜乐久习』,「喜」就是法喜,这个「乐」就是快乐,一天到晚是快乐无比。为什么?没有烦恼了。「久习」,久是久久用功熏习。菩萨天天用佛法来熏习,不造业。众生天天是造业,用造业来熏习。所以众生天天生烦恼,菩萨天天生智慧。时间久了,妄念愈来愈少,譬如说你专门学习《无量寿经》,学久了之后,起心动念都想着《无量寿经》的教诲,日常生活要跟《无量寿经》教训相应,持之以恒做下去,渐渐就得三昧了。最重要的是要久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像刘素云老师,在《无量寿经》一部经上用十年的功夫,她是喜乐久习。

『才猛智慧』,自性中的德能智慧现出来了,这个「才」就是才华,属于性德本来具足的。佛有什么样的才能和智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只是我们被烦恼盖覆住了,现在用长时熏修,慢慢把烦恼给化除了,自性性德现前,必然就是那个才华完全透露出来,你能够勇猛精进,你有智慧。

智慧的一个表现在哪?『心不中回』,「回」是回转,「不中回」就是不退转,人为什么会退转?因为信心不坚定。为什么信心不坚定?因为还有怀疑,道理没搞清楚,所以我们想说修行不退转,当然现在是很不容易做到。很多同修都问我问题,怎么才能够做到不退转?佛的经教我听了也觉得很好,也发心修行,一开始很勇猛精进,觉得有点法喜了,可是可能没过几天,各种的这种境缘缠绕,他就退转,就生烦恼了。原因是什么?道理还没搞清楚,所以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就会常常后悔,后悔就是退转,所以功夫就很难成就。所以我们想要保证功夫不退转,要在经教上下功夫,你要明白道理,你要多听经。几天不听经,那个心往往就会起烦恼了。

『意无懈时』,这是讲真正把道理搞清楚了,信心坚固,愿力恳切,他就一味精进,没有懈怠。因为他没有怀疑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用功到底。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真正用功的人,外面你看不出来,外面看他好像很缓慢、很稳重,说话也慢条斯理,动作非常和缓,可是他的内心那是真精进,念佛人这一句佛号一句佛号不间断,你看不出来。比他功夫差的人看不出来,比他功夫好的看得出来,知道这个人在真精进。他为什么和缓?因为他没有心浮气躁,他心是定的,定在一句佛号上,所以他的说话行事都是和缓的。他的精进也不搞什么样的形式,特别是念佛法门,不讲求形式,重实质,你怎么念佛都可以,就是看你的佛号是不是会中断,只要你的佛号在心里不中断,你走着念也行,坐着念也行,躺着念也行,边做家务念也可以,这功夫才得力。所以你的这个功夫不是看你一天念多少句佛号。我一天念十万佛号,这个不是功夫,这只是数量,问功夫那是什么?看你的心的清净程度如何。像刘素云老师她跟我们分享,她怎么念佛?她不计数,随时随地行住坐卧都在念,或者是大声念,没人的时候就大声念,有人的时候小声念,或者是金刚持,金刚持是嘴在动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念佛,自己也听得清清楚楚,只是别人听不到,这就是金刚持。甚至完全是默念,嘴都不动也可以。只要你真精进,你就能够得到法喜充满。再看下面经文: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

这个「容」,两个容字合在一起讲,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就是说能够容纳包容。这个容量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容。这个容字不仅是说他能够包容万物,而且是连包容万物的这个念头都没有。如果说我在包容、我在容忍,有这个念头,都不能叫『容容虚空』。它这是完全没有一点意思,没有一点勉强,没有刻意,不起心不动念。

『适得其中』,这个「中」就是中道,从容中道,就是我们讲的恰到好处,做事行为都是恰到好处,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这个境界是很高的,《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得大自在了。内不起心动念,外面所做的全部符合中道,善巧到极处。这个境界是念佛的功夫到了理一心不乱,也就是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境界。事一心不乱还没达到,因为事一心还有念,还不是中道。底下经文说:

【中表相应。自然严整。】

这里的『中』就代表自性,『表』代表外面的现象。自性是本体,它能够现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叫『相应』。这个境界当中真正完全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到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

『自然严整』,这个「严」是庄严,「整」是整齐,有条不紊的。虽然万法缤纷,但是丝毫都不乱,自然严整,这是宇宙万相,就是这样。从大的方面看,我们这个太阳系、银河系,你看这些星球各有各的轨道,它不会乱;小到微观世界里面的原子、分子,那个原子里头有原子核,外面绕着电子,它也是有轨道,一点也不会乱。我们的身体其实也是个小宇宙,所有的器官、细胞、组织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也一点不乱,这叫自然严整。这是什么?法尔如是,自性所现的一切相本来就是严整的。如果这里头加上了意思,加上了起心动念,还甚至加上分别执着,这严整就被打乱了。就好像这些星球它各行其道,有轨道,你说我让火星得往那个方向走,你有意思了,你还有控制,你要去扭曲它的轨道,这就乱了。我们这身体是最具体的一个例子,假如你什么念头都没有,不起心不动念,完全是随顺自然,你的身体是最健康的,道家讲的纯阳之体。那是绝对不会有病,那心清净,完全随顺自然,自然严整,本来就是健康。你现在还想着我要怎么保养它,我要怎么去调理它,然后还有很多的这种胡思乱想,那身体怎么可能不生病?所以我们希望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念头愈少愈好,心愈清净,你就愈健康。

下一段是说菩萨在平常修学的要领。我们看到菩萨怎么生活,我们也得学着,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但也得学个几分,像个几分,将来就比较容易去。这里面经文说: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检」是检点,「敛」是收敛,「端」是端正,这是教我们平常要常常检点自己,收敛习气,耳目口鼻身心都要端正。孔老夫子在《论语》上教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检敛端直』,连世间圣人都是这样教我们。那么孔子说的是人道这个标准,在人中做圣人。那佛法教的标准就高了,佛法不仅是人道的标准,还有二乘的标准,还有大乘菩萨的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的标准,第二福是二乘的标准,第三福是菩萨的标准,我们就讲得很多,每天我们就要拿这个三福的标准来对照自己,看看哪些地方没做到,就要改,要努力做到。天天下功夫反省检点自己,忏悔改过,这叫真修行。身要端,心也要端,端正,没有邪曲的念头,没有恶念,从断恶修善做起。那么更基础的,师父让我们用三个根来检点自己,有习气毛病要把它收敛,慢慢的把身心正过来。

到最后『身心洁净』,这个心清净就身清净,身洁净不是说天天洗澡,这就能洁净,外面的皮肤洗完了,是干净了,里头还有很多的病变,那就不叫洁净,真正洁净是心先洁净。甚至不洗澡他也不会臭,你看过去虚云老和尚他给我们示现,他是一年才洗一次澡,头发都不剪的,一年才剃一次,衣服上很厚的尘垢,但是你闻一闻那是一种清香,人家这心清净,那是戒德的清香。我们就不行,我们不要说一年不洗澡,三天不洗澡,身体上就有味,三个月不洗澡就不得了,臭不可闻了。这是什么?我们的心不够清净。

『无有爱贪』,什么东西放在心里不清净?就是「爱贪」,你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的贪爱,你放不下,那心怎么能清净?不仅说世间的贪爱不能有,连佛法的贪爱也不可以有。你说我们现在放下了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了,这能放下了,可是佛法不能放下,八万四千法门样样都想学,每一本经典都想念,这还是没放下,贪,贪佛法,这心也不清净。真正清净的人,什么都不贪,修净宗法门的人他就是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他够了。甚至一句佛号都够了,大势至菩萨他就是这样成就的,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我们念佛人就用这句佛号对治烦恼、对治贪爱,对一切法要起贪爱心的时候立刻提起佛号,那你才能做到身心洁净。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这两句对修行人来讲是成功关键之所在。一个能真正修行成就的人他肯定是『志愿安定』,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坚守着一个法门,他不换题目,他的心是定的。佛给我们讲这么多法门,为什么我只选一门来学?你要知道佛讲这么多的法门不是对一个人讲,是因为众生根机不一样,所以佛讲这一切法门是适合所有众生的根机,你自己是什么根机,你晓不晓得?你应该学什么法门?如果你自己不晓得,佛很慈悲,他已经给你选择了,他告诉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我们现在是末法,那就要靠念佛法门成就。而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根机,上中下三根,你统统适合修这个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全包了,都能修,而且都能够修这个法门成就,因此这个法门广大不可思议。所谓「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所有的经论都是最后导归到这个法门上,所以我们就守定这个法门,一门深入,这就决定成就。

『无增缺减』,这叫不增不减。这个意思是说,老实听话,你要增加一点,这就不老实,你减少一点也不老实,你能老实、听话、真干,肯定成就。这个法门不讲什么悟性,就是你能老实念就行,你一点悟性都没有,没关系,你只要老实,不增不减,完全依教奉行,肯定一生成就。最怕就是不老实,有自己的意思,或者想着我念一句佛号一部经够不够?是不是得多加点?这都是不老实。我们师父他净土五经一论都讲过,可是他告诉大家,如果是上根之人,他就选一部经,五经当中选一部,就譬如说《无量寿经》就够了,一门深入,最后成就。中等根性的人他嫌一部太少了,加一点,加什么?加个净土五经一论,还行,五经一论,那都是净土法门。下等根机的人,他觉得五经一论还不够,师父给他再开多一些,《净土十要》,蕅益大师编的,《印光大师文钞》,这些古德的著述,这就不能再多了。如果你还嫌不够,恐怕下等人这个根机都不够,这一生就没指望了,这古人常讲的,贪多嚼不烂。所以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一门深入,愈专愈好,所以你『志愿安定』。底下经文说: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和』是和平,『正』是中正,这是讲求道用功,不能够急躁,要和平中正,不能过速也不能过缓。过速往往欲速不达,譬如说你念佛,我一定要今天我得念到功夫成片,你使劲的念,往往很难,为什么?太作意。太迟缓就容易懈怠,所以不急不缓,就要「和正」。

『不误倾邪』,这是讲不走岔路,不落入邪道。在现前的这个社会,真正如佛在《楞严经》上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什么样的言论都有,假如我们要没有智慧,随便听这些言论,往往就会误入歧途。所以真正我们想要保险,要安全平稳的成就,最好少听,不要听广播、不要看电视、不要看报纸,就把世间的那些「倾邪」这个缘就绝掉了,念佛人很注意这个。那天我还听到一位老菩萨来问我,说「我能不能边听新闻边念佛?」我一听哭笑不得,你这边听新闻还边念什么佛?那完全是什么?给自己清净心下污染。新闻我就不听,有什么好听的?其实有什么新闻?你仔细想想不外乎就是个业因果报,何必操这些闲心?不如老实念佛。那你的心就和正,正是正而不邪。清净心是正,平等心是正,觉悟的心是正。再下面经文说: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

『经』具体来讲就是这部《无量寿经》,『随经』就是依这部经来修行,『约』就是约束,『令』是教诫、教诲,依这部经里面的佛跟我们所教导的内容来约束自己,来依教奉行。『不敢蹉跌』,「蹉跌」就是违背经里的教训,就会跌倒。为什么会跌倒?就是因为不依教奉行,自己做一套,就会走错路。那要是这一生走错路了,失去了机会往生不了,来生就恐怕没机会了。所以想想,真的不敢,不敢不老实,不可以把自己的法身慧命当赌注,自己干一套,试一试碰一碰可不可以成就,万一不行怎么办?不如老老实实按照这个老路子走,多少人按照这条路走过来的,多少人念佛成就,我们就照着走没错。

『若于绳墨』,这个是比喻,「绳墨」,古代木匠拿来做木工的时候他们用的工具,这个墨是墨斗。往往他们在锯木的时候,拿一条绳子,细绳子拉得很直,这个绳上沾着这些墨,然后在这个木上一拉直,等于画条线,然后你用锯子去锯,就一点不会有错。这就是所谓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绳墨就是规矩。经典就是绳墨,就是标准。我们守着这个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不能违背经典的教训,那这样就不会误入邪途。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三句是讲真正念佛人的心态。真正念佛人第一个仰慕佛陀,『咸为道慕』,慕道,仰慕圣人,出世大圣人就是佛。修净土法门的仰慕阿弥陀佛,我们就用阿弥陀佛做我们的榜样,向他老人家学习。那阿弥陀佛在哪儿?就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天天学《无量寿经》就是学做阿弥陀佛。『旷无他念』,佛内心里面没有任何的念头,「旷」是空旷,心里是空空的。你看孔老夫子都说自己心是「空空如也」,他也没有念头。所以孔子的这个境界也很高,也是大权示现。我们现在说心里没念头很难,怎么都会有念头,怎么办?念佛。除了念佛以外没有第二念,这也就可以说得上「旷无他念」,他念是念佛以外其它的念头都没有,真正是净念相继。『无有忧思』,心里没有任何的牵挂、忧虑,这很重要!我们能不能够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能够放下一切牵挂,心里只牵挂阿弥陀佛,其它什么都不牵挂,这种人决定往生。印光大师常讲,念佛人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念念不忘这个死字,那你的道业就很容易成就。常常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真正修行人,是只有今天没有明天,你真干。天天都想着明天要死了,真正要死的时候你就不会害怕。贪生怕死的人不敢讲死,忌讳,特别我们香港人很忌讳讲这个死字,你看这个电梯没有四楼的,三楼之后下面就是五楼,跳过那个四字,怕那个四字跟死字是谐音,你看麻不麻烦!贪生怕死到这个地步。我们学佛人、念佛人就爱讲死,对死一点不害怕。你要到澳洲看看我们师父那个车,他那个车牌,是444,三个四字,他的电话后面三位数也是444,这给我们示现,常把死字挂心头,哪来的这么多贪生怕死?你不贪生不怕死,你很容易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就在临终时候你就见佛了。

我刚才下午去为一位比丘尼法师助念,她老人家七十二、三岁,得了肝癌,但是念佛一辈子,头脑很清楚,虽然得了肝癌,一点疼痛都没有,医生说她没救了,可是她天天还能够自己走动,还能拜佛,昨天晚上听说她还在拜佛,天天都念阿弥陀佛。说这几天见了三次阿弥陀佛,她知道自己快走了,已经断食了五天,她要把这些身体里的肮脏东西都排出去,这两天天天洗澡,她说要干干净净的见阿弥陀佛。难得!我刚才下午去见她,第一句话就问她,妳有没有信心往生?她说有,百分之百信心。我问她,妳还有没有什么牵挂的?还挂着什么东西没有?还挂什么事、挂什么人?她什么都没有了。我很赞叹,这种心态决定往生。所以今天晚上我讲完课还去助念。听说,她自己说,她是二月中午往生。二月是哪一天?二月中午大家也不知道是哪一天中午,现在是农历二月,今天二月十四。所以真正你放下所有牵挂,到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接你,见了三次阿弥陀佛,证明什么?阿弥陀佛已经在安排,真的就等着最后临命终,现在还有一些业没消,把这业消了,临命终到时候了,就走了,就不知道是哪一天中午。再看底下经文: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这一段经文是形容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心情,跟我们凡夫是迥然不同。当然我们想要去极乐世界,也得要揣摩揣摩,效法这些菩萨那种心情,改变自己,跟他们要相应。这里说『自然无为』,「自」是自性,「然」是讲清净本然,自性清净本然,就是「无为」,无为是没有造作,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无为。我们如果起心动念,那就是有为。

『虚空无立』,这是比喻心像太虚空一样,虚空当中一法不立,这心里面一念不生。『淡安无欲』,「淡」是淡泊,「安」是安然,没有任何欲望,不要说欲望,连念头都没有。这个我们都要学习,心要空一点,不要老胡思乱想。现在我明白了,胡思乱想根本没用,因为什么?万事万物是因果决定,想都没用,该来的就来了,不该来的你想它也不来,何必要去想?自然就淡泊安然。当然现在做不到没有念头,妄念还是很多,但至少你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必去想,你还在想是习气,习气就慢慢断,但是确实心中不要有任何牵挂。

我们今天下午给助念的这位比丘尼法师,她叫净悟法师,我们就劝她念佛,我问她,「妳心里面的佛号有没有断?」她说,「有时候还会断」。那我就知道这是习气,她还没到功夫成片,但是功夫已经很得力,主要功夫在哪?她放下了,对于世间一切没有任何牵挂,决定心求往生,这个信愿具足,所以她临终心不颠倒,现在她就是临终的状态,五天没吃任何东西了,只喝点水,就是真的等着往生。那按照医学的理论来讲,人要七天不吃东西,也都该没命了,五天了,差不多了。她现在就是心不颠倒,非常清楚,她还认得我,她说以前看过我的光盘,我说这就有缘。所以看到她我们非常欢喜,这是做我们的好榜样,她就是有愿,给净宗同修做好榜样。这个就是什么?虽然功夫还没成片,但是信愿已经具足,现在是什么?希望我们帮助她助念,最后让她功夫成片,最后一天功夫成片她就能往生了,哪怕最后一小时功夫成片也能往生。功夫成片就是佛号不断,最低的标准这经上讲的临终十念,十念,十句佛号功夫成片,就往生了。往生不难,难在你有没有真信切愿,你真信切愿,一点不难。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确实要放下,欲望要降到最低的程度,欲望重的人很难放下,修行人日子简简单单过得去就行了,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遮避风雨足矣,还想什么?这个世间还有什么享受?享受的都是苦,没有乐,真正乐在极乐世界,把这想明白了,就死心塌地念佛了。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这个善愿,首先你自己要发愿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是为作佛去,同时也要发大愿广度一切众生,向有缘的众生介绍净土法门。「尽心求索」,你自己尽心尽力的去做,去修行,自己勇猛精进,对别人善巧方便的接引。他能够信很好,他要是不能信,我们也不要去勉强他,我们尽到心了,功德就圆满。他听到这个净土法门哪怕听一句佛号,善根已经种下去了,关键是修好自己。

『含哀慈愍』,「含哀」就是大悲心,「慈愍」是慈悲怜悯苦难的众生。念佛人不能没有这个慈悲心,尤其是看到现在灾难这么多,你看日本现在这个核泄漏,问题很严重,搞得不好可能是半个日本都没办法住人,严重,周边的国家都受很大影响。你看一次地震就导致这样的后果,全世界这么多的核电站,现在科学家讲,这是好像中国国家地震局的科学家讲,我们现在的这个地球海底的那个板块非常活跃,经常碰撞,一碰撞就是地震、海啸,再来个几次地震的话,每个地方的核电站都像日本这么爆炸了,人类就不能适合在地球上居住了,太可怕了!这些灾难其实不是偶然的,都是什么?众生的业力。你看现在连日本的两位高官都这么说,他说这个地震灾难都是因为众生业力感召,说得没错。那如何化解灾难?唯有靠我们真正发心的同修念佛,念佛这是最有效果的,力量最大的,化解众生的业力。科学家讲这世界上如果有八千人改邪归正、断恶修善,为世界祈祷,这世界就没有灾难。八千人不算多,学净宗的同修不止八千人,我们要发心做八千人当中的一员。那实际上佛法讲不用那么多,最少的四个人就够了。四个人在一起真修行,修六和敬,成立僧团,僧团在家出家都可以参与,真正落实六和敬,这个世界就消灾免难了,为什么?法赖僧传,佛法要靠僧团来传,那佛法要在世间传下去,必须要有安定的环境,所以龙天护法这些善神都会保护地球,三宝会加持,不会让这个地球有灾难,能够让佛法复兴。这是我们应有的慈悲心,发心救世,救世须靠念佛。

『礼义都合』,这个「礼」,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义」是讲适宜,义者宜也。这个话就是说佛法必须要现代化、本土化,在哪一个地方符合哪个地方的礼,这叫宜,适宜。礼义都合,能够契一切众生的根机,普度一切众生。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表」是讲事相,「里」是讲事相后面的理,道理的理。所谓「性相不二,理事圆融」,事理都统统包罗,这是什么?真正的美满、圆满。「过度解脱」,这个过是超过,度是度脱,这意思是讲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圆满的度脱,这是佛法给众生真实的利益。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这个『自然』在这些经文当中出现过很多次,总共有八个自然。自然刚才讲的就是自性清净本然的意思,自性本来清净,一尘不染。这里为什么讲要『保守』?「保守」就是讲修德,清净自性如果我们不好好的保守,妄生分别执着,这就受污染,实际上清净的自性不可能受污染,本自清净,受污染的就是讲我们自己障碍了性德的显发。所以这个都是本来没有的污染,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现在我们要保住不生妄想分别执着,保守自性的清净本然。

『真真洁白』,真正能够断妄想分别执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自性本自清净,现在又能够修清净心,所以洁白就得到了,洁白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来修,不是说光在念佛的时候、读经的时候我心很清净,遇到一切人事物又不清净,这个不可以。所以在待人处事接物上要学着放下分别执着,不起心动念很难,先学放下分别执着,我心不执着就没有好恶,好人我喜欢他,坏人我厌恶他,这是好恶,不要有这些好恶,这就没执着。对待好人和坏人都是平等的尊敬,甚至不要有分别,不要分别他好坏,我只看他的佛性,人之初,性本善,他本善,现在他为什么是坏了?坏了是因为他胡涂,造恶业了,他本来不是这样,本来是本善,本来是佛。你这样看,你分别都没有了,真真洁白。你说我看坏人都看得像佛一样,那他让我吃亏怎么办?你不要怕吃亏。你要想着,即使你吃亏了,能吃亏多少?能吃亏多久?人生不就是几十年吗?短短几十年过去了,你到极乐世界去了,永享太平。你现在不肯吃亏,想赚小便宜,那就真的吃大亏、上大当。所以把心要定下来,就是忍住不分别不执着,你不会吃亏,你到时候是赚大便宜,你往生净土是赚大便宜了。

『志愿无上』,这是讲发愿,发起无上菩提心,无上的志愿就是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怎么去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证,在这个世界太难了。所以我们既然发愿求往生,那得要志求上品,「志愿无上」,我们要往生,争取到常寂光,四土里面到常寂光土,力争上上游,这就无上。

『净定安乐』,「净」是清净,「定」是如如不动。这世间五欲六尘不能动摇你,这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也不能动摇你,你的心是定的,我选定了净土法门,我选定《无量寿经》、一句佛号,这一生不再改,这是净定得到了。所以怎么才得到净定?你能放下,就可以得净定。然后心就安了,安了之后你就有乐,乐是什么?法喜充满,喜乐,人有喜乐,这是身体最好的养分,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今天晚上我准备去助念个通宵,明天我讲四个小时课,晚上还要出门,明天的行程我会比较忙一点,我是到国内去一趟,礼拜天一天,我们请假,礼拜一晚上继续讲经,行程很满。有同修对我很爱护,他说,「你这样身体能受得了吗?你都不睡觉怎么行?」那咱们明天看看吧。我们要相信,你能念佛,佛光注照,你心要是能够清净、能够定、能够安,你就有乐,这个乐就是自己最好的养分,那比吃什么样的营养都要好。所以这个净定安乐四个字,前一个是因,后一个是果。你要心不清净,你很多胡思乱想,你就定不下来。你定不下来,你的心就不安,心定了才能安,安才能有快乐,所以净定安乐是讲你修行的功夫和它的果报和受用。志愿无上是讲你发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的果报、受用就是净定安乐。再看下面经文: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一旦开达明彻』,这个意思是讲,忽然大彻大悟,这跟禅宗里讲的见性成佛的境界是一样,在念佛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念到心空了,佛号都忘了,不知道是能念的心是谁,所念的佛是何物,能念所念合为一体,自然脱落,真的妄想分别执着全没有了,大彻大悟。「开」就是心开了,「达」就是通达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了,「明」是明了,「彻」是圆满彻底的觉悟。这个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了。

『自然中自然相』,就是自性本然流露出来的这些无量无边的事相,你全通达了,这就是十法界的依正庄严。十法界都是相,相从哪来的?都是自性所变现的。相离不开性,所以要从哪里证得自性?就从相上,当相即道,道就是自性,就在相上你能见到自性,凡所有相都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凡所有相你都可以从中见到自性。即事而真,这个事后面就是有理,悟了这个理,法法皆真,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源就是源头,自性是源头。你悟入这个境界了,你不会有迷了,觉而不迷,你看这十法界,相有没有?有,可是有没有苦乐?没有苦乐,这些苦乐忧喜舍这种感受统统都一味了,这叫正受,正常的享受。

『自然之有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指万法的根源。现在科学家们都在探讨宇宙怎么来的,人类怎么来的,这都是根本上的问题。这些科学家讲的这些理论,前人讲了理论,后人推翻了,后人讲的理论我们听听也觉得很难自圆其说,都不如佛讲得透彻。佛告诉我们,「自然之有根本」,这个自然是讲万法,万法怎么来的?自性所变现的,根本就是讲自性。自性里面起了念头,这就产生万法,所以万法它是由于我们自己有妄念,就像作梦一样,梦境怎么来的?梦境不就是因为你有念头吗?你没有念头你就不作梦,你有念头就有梦境,梦中的境界跟现在眼前的境界没什么不同,它产生的根源和道理都是一样。

『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自性现出万相万法,所谓十法界依正庄严,为什么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因为心动。我们大概都看过那个万花筒,万花筒其实那个构造原理很简单,三片玻璃,里头放点碎花,然后你在两头看,看到里头好像有很多的这些花纹了,你再一转动,那就真正是美不胜收。实际上它就是三片玻璃,就是那几片碎纸花,它竟然能够现出这样的五彩缤纷的画面,而且每个画面都不相同,你不断的转,转一天下来,没有两个画面是相同的,这就说明什么?这些现象是千变万化。我们这个宇宙也是如此,宇宙怎么来的?因为你的心动了,就像万花筒动了,不动它的现象不会变化,这一动起来,那就万千变化,「光色参回,转变最胜」,就是讲这个道理。

这个万法,宇宙万物的转变,都是根据你的念头在转,念头是主宰。那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了,我们这个宇宙,我们的环境,我们自己要负责任,因为这些环境是我念头做主宰的,它们随着我念头动而动,境由心转。那我是什么念头?我如果是善念,看到的这个境界就善。我如果是恶念,看到的这些境界就是恶。所以一个善良的人,心地很善良,他看每一个人都是善良,为什么?因为他善良的心变现的境界,对他来讲那就是善良。一个心地险恶的人,他看每一个人都不像是好人,全是他心变的。所以十法界都是从你的心想生,你是变现恶道的法界,还是变现三善道的法界,全是你这个心。那你善恶都离开了,不执着了,你就变现出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这个法界出来了。转变最胜,最殊胜的境界是什么?佛境界,为什么不变现佛的境界?反正都是全部由你的心来转的,为什么不把它佛的境界转出来?那怎么转?念佛,念佛就是在变现佛法界。所以念佛就是在变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佛法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知道,原来念佛这个道理很深,《华严经》是讲这个道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真正把《华严经》弄透彻了,这种人肯定老实念佛,他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不离自性,那我干脆我就造极乐世界,心净则佛土净。再看下面经文: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这两句是讲万物都成于自性这个道理,自性性德流出来的万物,所以这两句是做比喻。「郁单」是我们娑婆世界北俱卢洲的名字,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分成三洲,不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里面的这个单位世界,娑婆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十亿个单位世界,这一个单位世界它的中心是一座须弥山,须弥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洲。那么一个单位世界大概就是一个银河系,所以一个银河系的中心把它切成四块,东南西北各有一洲,我们这个地球属于南赡部洲,是这个说法。那么北是北俱卢洲,东是东胜神洲,西是西牛货洲,东西南三方的三个洲都有佛法,唯独是北俱卢洲没有佛法,为什么?因为那里的人福报太大了,他们都忙着享受,我们讲富贵学道难,他们觉得我这儿简直就是极乐世界,我就不用再去什么极乐世界了,他在那享福,他们是人道,但是他们享的福跟天道都差不多。所以这北俱卢洲的人他们不需要工作,衣食自然,寿命很长,也不生病,没有短命夭折。要吃什么东西,也不用辛勤的去耕耘劳作,这树上都长的那个食品,面包可以摘下来吃,你想吃什么它就有。那个世界也是有七宝,所以这里说郁单成七宝,就是讲北俱卢洲的状况,福报非常大。佛举北俱卢洲这个例子,因为当时在座听经的很多是证得阿罗汉的大弟子,他们有这个神通能力,可以飞到北俱卢洲,所以这些情况他们都很熟悉,佛这一讲,大家都清楚。我们讲觉得很陌生,你没去过,对他们来讲一点不陌生,所以佛举这个例子。「横揽成万物」,这也是,万物随手就可得,用这个来比喻从自性里面自然流出一切万物。

『光精明俱出』,这个「光」是光明,「精」是精美,「明」是明净,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真善美,真善美都出来了。在我们这世界真善美是有名无实,绝对真善美是找不到,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绝对真实的真善美。『善好殊无比』,极乐世界完全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出来的法界,所以极善、极好、极殊胜,十方世界无与伦比,没有跟它能够相比的。

『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这两句讲的是理。第一句「着于无上下」,是讲自性理体,这个「洞达无边际」是自性的起用,起用是智慧。着于无上下是讲超越时空,不可思议的境界,没有古今,没有来去,没有时间空间。洞达无边际是讲我们的六根见闻觉知的能力完全恢复了,六种神通圆圆满满的现前,所以对十方世界都能洞视通达,这个能力是没有边际,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没有边际。这是讲到极乐世界他们这些菩萨们的受用,底下佛是劝勉我们: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这是佛苦口婆心劝了又劝,劝我们要求生净土。『宜』就是应该,我们大家都应该个个人『勤精进』,勤奋精进,不要懈怠,『努力自求之』,要求生净土,能求到吗?一定能求到,只要你发愿肯去,你看『必得超绝去』!这个话语气非常的肯定,叫我们听了之后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蕅益大师讲,你如何往生?信愿具足,必定往生,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真信?你是不是真愿意去?你是的话,「必得超绝去」,超出娑婆世界,横出三界,直接入佛报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努力放下,求生净土关键在于我们放下,不肯放下就不得超绝去。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你肯去,那佛一定接引你,对每一个人都不会舍弃。所以这是我们要去认真力行。『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

这两句话重要,我们在这六道里面轮回,混了无量劫了,这无量劫当中堕恶道的时间多,善道的时间少,所以三恶道是我们的老家。我们就好比是什么?现在得到人身了就好像从老家里出来观光旅游一下,没多久还得回老家,很麻烦!这个『五趣』就讲五道,下面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上面有两个善道,人道和天道。如果再加上阿修罗道就叫六道,如果不加阿修罗,阿修罗就归到天道,也归到人道里面,饿鬼、畜生也有阿修罗,就归到其它四道。地狱没有阿修罗,地狱简直没有福报,阿修罗是有福报的,只是没有德行,凶残或者是嫉妒心强、傲慢心强,这种人就是阿修罗。所以讲五道和六道是一样。

为什么说三恶道时间长,三善道时间短?这听了让我们觉得挺害怕的,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你仔细想一想,不要说多了,就说今天,从早到晚,我们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什么叫善念?我能够为一切众生,这就是善念,我为自己这就是恶念。那你想想,一天到晚,你是一天想着别人的事,帮助别人,还是想自己?你就明白了,到底善多还是恶多?要是恶多,那当然将来会堕恶道。学了佛尚且恶念还多过善念,不学佛这还了得!那变成纯恶无善,岂能够不堕三恶道!所以你想想为什么无量劫来恶道是老家,真的是如此。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因缘,要抓紧这个机会,要努力自求之。为什么不努力?我们问,为什么一个人他不肯精进念佛?说老实话,他对事实状况不了解,所以不害怕,他如果知道自己将来堕恶道的机率高,而且时间长,这就害怕了,害怕了自然他就能够提起精进了。所以那些什么,不怕死的,就是没死过的,那些人他以为好像没什么,听到什么阿鼻地狱、什么饿鬼畜生,他觉得很麻木,不晓得那个是非常容易进入的。所以不要说现在好像还年轻,以后还有寿命,不见得,你看看日本大地震,死了现在有六千人了吧?现在最新统计数字不知多少,这六千人男女老少都有。古人讲的黄泉路上无老少,你怎么知道寿命会有多长?你想到这儿就要提起警觉,生死轮回可怕!所以这佛号不能再间断,对于世间种种不能再牵挂,一定要放下。这你就能『横截于五趣』,『恶道』就『闭塞』了,你就不会堕三恶道。要想保住永远不堕三恶道,那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再看下文: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

『无极』是赞叹,赞叹到极处,『胜』是殊胜,『道』就是讲念佛往生净土的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殊胜到极处。『易往而无人』,很容易往生。往生一点不难,古德讲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只要你肯修,没有说去不了。而且你怎么修?就是放下,就是发愿去往生,功夫差一点都可以。像我们今天晚上准备去助念的这位比丘尼法师,她功夫还没到家,功夫还没成片,但是别人信愿具足,所以能三次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每见他一次你就消业障,到最后一次见,功夫成片了,成片又提升到一心不乱,你往生了。很容易去,为什么不去?「易往而无人」,这是释迦牟尼佛很感叹,这个法门第一个认识的人还是少,全世界六十几亿人口,有多少人说真正认识净土法门,认识净土法门的人又有多少人真干的?层层筛选下来真的没几个人,那我们就得要真干。再下面说: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其国』就是指极乐世界,『不逆违』是说很容易去,这跟我们的心意并不会违背,我们想去就能够去,称心如意,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接引众生往生,我们真愿意去,就跟阿弥陀佛的愿感应道交,临终十念都能往生,即使你曾经造过五逆重罪都能带业往生。它不会跟你的愿是违逆的,不会说我真愿意去最后去不了,不会,你真愿意去肯定去得了,最怕你不是真愿意去。什么是不真愿意去?那边说好也想去,但是这边又放不下,那就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的放下了。

『自然所牵随』,这个自然有两个说法都很好,「自然所牵随」,一个是讲业力牵随,那是属于哪些人?口上说要往生,但心里放不下,对自己的家产、亲人、儿孙种种放不下,所以到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你,你也不舍得放下,不肯去,那最后怎么了?业力相随,业力牵引那就得六道轮回去了。所以阿弥陀佛不是不来,他会来,问题是你能不能够跟着他走,愿意放下。你见了阿弥陀佛,还说,「阿弥陀佛,我还有事没办完,我的儿孙没我照顾不行」,你这放不下,阿弥陀佛二话不说就走了,你不肯来,阿弥陀佛不勉强你。所以这个自然牵随那叫业力牵引,那就太可怕了。第二种说法是愿力牵引,就是你真正发起大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也有愿力接引往生,感应道交,到临命终时自自然然阿弥陀佛就出现了,你就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所以我们今天晚上要准备去助念的这位比丘尼法师,她昨天晚上见到阿弥陀佛拿着莲花来的,她很想马上就跳上莲花,很清醒的,真的看到,不是睡梦,在念佛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来拿个莲花给她,她说她就做出那个动作,别人看到了,很想抓那个莲花,她说上不去,结果可能她就有点起心动念了,有点疑惑。我今天给她开示的时候就告诉她,我说不要紧,现在妳这个业还没完全消,妳现在病痛就是消业障,还有昨天晚上说很多冤亲债主来找她,这都是什么?她就向这些冤亲债主忏悔,这都是业、债,都得了,到了清的时候就往生了,阿弥陀佛都来示现了,等于说给妳鼓励、给妳信心,告诉妳不要着急,只要妳能够不退妳的愿心,别不想去了,不想去妳就没得去了,妳真还是保持这个愿不退转,肯定往生。自自然然牵随,愿力牵随,到时到点就往生,不用着急。所以我们安慰临终的人都是要这样告诉他,等你临命终的那一刻阿弥陀佛就现形,就带你走,你现在见不到阿弥陀佛不要着急,好好念佛就行,等着阿弥陀佛来接。这都是自自然然成就的,叫水到渠成,急不来,一急反而是妄念夹杂了,破坏清净心。

我们平时练功夫,要愿力大过业力,怎么愿力大过业力?我们念佛佛号能压住烦恼,这就愿力大过业力。你要是这烦恼压不住,你可能业力大过愿力,那就会有危险,不保证,那就看你临终有没有人助念,如果有助念,你就很幸运能往生,没助念靠自己就麻烦了,因为你自己的念佛功夫压不住烦恼。所以我们平常就要做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功夫,念佛要熟,烦恼要生疏。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

这个『志』是讲世间的这些志趣,『捐』就是得放下、舍掉,对于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像『虚空』一样,心地没有染着。『勤行求道德』,这个「道」就是你的修行功夫,具体而言就是持名念佛,这是道,就是方法,道是方法。「德」就是你所得到的果报,那是往生不退成佛。你要用功,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着世事。譊譊忧无常。】

『长生』就是长寿,世间一般人都希望长寿,可是这个只是一个妄想,不可能说长生不老,不可能不死,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才真正长生不死,无量寿。所以『寿乐无有极』,那个无量寿真的是无量,连阿罗汉、菩萨都算不清这数量有多长,而且乐没有苦,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苦都没有,三界里的三苦也都没有,唯有圆满的快乐。后面两句是警策,也是劝勉,既然极乐世界这么好,又这么容易去,你为什么不去?『何为着世事,譊譊忧无常』,「何为」就是为什么,「着」是贪着世间事,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贪这些干嘛?「譊譊忧无常」,就是讲众生患得患失,一天到晚在操心、在忧虑,忙的都是不急之务,忙着生老病死,忙着在轮回。所以要放下。那么真正放下,一心念佛,没有不往生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品经文也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好,我们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更新于:2023-07-23 08:4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