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0集)

  • 2023-07-09 11:24
简介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0集) 现在这三品,昨天所讲的「菩萨修持品」,从第二十八品起,都是讲极乐世界菩萨的修持、菩萨的境界,而更深入的就是第三十品(昨天讨论过)「菩..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0集)

现在这三品,昨天所讲的「菩萨修持品」,从第二十八品起,都是讲极乐世界菩萨的修持、菩萨的境界,而更深入的就是第三十品(昨天讨论过)「菩萨修持」。今天所讨论的两品是「真实功德」,极乐世界的菩萨所做的功德是真实功德,所以我们要注意真实这两个字。最后一品是「寿乐无极」,这一品所采的文句不是常见的《魏译》,《魏译》里头没有,是古译本里头汉代所译,《吴译》,《吴译》是孙权那边,魏蜀吴,那很古了,那两种译本里头所有的内容。所以这个内容很多人,虽然是净土宗,有的人没有见过,不要说是去注解、去研究。今天是这个内容,而这个内容非常突出,也非常重要。所以往往是这样,这个法要是很殊胜,能够遇著的人就不会很多,往往是如此。

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三十一品,一上来打了很多譬喻,说极乐大士的功德智慧深广就如大海。他的菩提是觉悟,觉悟的高和广大就像须弥山,用大海、用须弥等等做譬喻,来描述极乐世界这些大菩萨的功德庄严。这个在经里头、注解里头讲得很详细,因此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里头就不再讲了,大家自己看一看。我们从底下讲起,「其心正直,善巧决定」,从这开始。以前那些譬喻、那些说明大家自己看一看。「其心正直」起到「游戏神通」这里头一大段,是说明极乐世界菩萨的真实功德,因为这一品名字叫「真实功德」,都说真实功德。从「其心正直」起到「游戏神通」这一段里头,是说明菩萨自觉觉他、弘法利生的功德。「正直」两个字,有的时候我们当信佛经语深,因为普通都说这人很正直,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经书,也就把世间所谓这人很正直,极乐世界的人心很正直,因为这个往往就把很深的法当作很浅的内容体会,这个体会就有点辜负经文。正就是不邪,直就是不曲,这是这两个字的含义。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正直,可以举《法华经》里头的话为例,「於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是说佛菩萨,在一切诸菩萨里头他就正直,用正直的这个态度,舍掉了,不要以前那些方便的办法和方便之道,都舍除了,而采用正直之说。正直之说是说什么?「但说无上道」,但说就是只说,只是只有、唯独,但说是这个意思,唯独说如来的无上道。世尊说了《华严》以后大家都不懂,梵天劝请释迦牟尼说这个权法,所以就说小乘、说方等等等等等,好多都是权说,权巧方便的方便之说,到了最后就舍掉这些方便而正直了,说无上道。所以正直的含义,我们知道很深。

《法华文句》是一个注解,解释《法华经》的,它就把经上的这几句经文它解释。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看一点好的注解,这个话要这么说,看不好的注解不如还只看经文。但是如果有好的注解的话,那确实是莫大的帮助。经是定藏,是体,这些注解属於论藏,它是慧藏,属於慧,要用慧显明这个体,不然凡夫心很难如实的去体解,如实的去领会。这个解释就是说,五乘法都是曲。主要说直是什么?直就是不曲,不邪叫正,这两个的解释。什么叫做不曲?什么叫做不正?以前的话也对,这个不曲不邪的解释,这就深入了,它说五乘之法都是弯曲的,都是一种方便的、权宜的,不是直。五乘法有好多种说法,在《法华文句》中的解释,它就分人乘、天乘,有把这两个合起一块的,种种。反正大意是不差,但是这个分类,不同的书、不同的注解往往有不同。人是一乘,天是一乘,声闻是一乘,缘觉是一乘,菩萨是一乘,所以称为五乘。我们常常说三乘法,因为我们在中国的这个教里头不大谈人天之乘。因为人天二乘的这些法,在咱们中国从古到今说得很详细,也很深入。孔子之道是人乘到天乘,老子之道是天乘兼人乘,这两方面把人天二乘的法说得很够了,所以就没有再借助於印度的。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翻译经典方面的介绍就比较少一点,只说三乘,实际是五乘。讲五乘之法这是曲,这是把他委曲,佛委曲,迁就大家的水平。所以说法人常常很委曲,不能畅所欲谈,大家要知道,不能畅所欲谈。所以有这话,老僧若一向依本分接人,堂前草深一丈。我老僧如果一向就是拿本分话来接待一切来的人的话,我堂前的草要长得一丈深,谁也不来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是往返於善知识之门,你只听了很多法,你们没有听到他心里的话,有的时候。没有办法,这是没有办法。为什么如此?他真要说了本分话,大家就不来了。所以这个曲也是不得已,也代表就是不可少的。但是一直这么曲那有什么意思?所以到了《法华》就舍方便,说正直之法。到了这个时候还有五千弟子,一直追随佛多少年,到这个时候还是不能听,要退席。所以你想想看,一个会场上有五千人退席,多大一个骚动。世尊说,「退亦佳矣」,退了也好。就是说有些法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这个很自然。所以五乘之法都是佛委曲之说,是曲说,是一种方便说,不是佛的直说,佛的本心所要说的话不是这些。

天台判教判为四教,整个佛法判为四个种类,就是藏、通、别、圆。藏是小乘法,通是通於小乘和大乘的,别是单纯的大乘法,圆就是圆教。这个通、别就指的通教、别教。藏教就不用说了,藏教是小乘法,不用说了。后头通教和别教,通是通於大乘、小乘,别教是专说大乘法的,这个都是傍、偏,不圆,它有偏。傍是射箭没有射中红心,你是打中了靶子,你还没有中红心,是傍、是偏,不是正,圆教才是正,这个意思。「今皆舍彼偏曲」,把这些偏的、不圆的,那些弯曲的、不正的都舍掉,「但说正直一道」,但说正直的法。正直一道是什么?就是《法华》所说的一乘法。所以《法华》打了个譬喻,火宅的譬喻,佛骗自己这些孩子,说你们出来,譬喻说这个老父,大富长者,这些孩子贪玩,不肯出来,房子著了火,就全要烧死了。说你们快出来,外头有羊车、有鹿车、有牛车,你们出来得到这些车,好玩极了。这样小孩们听见外头有车,就都跑出来,跑出来之后房子烧了,他们就没有遇难。佛就给他们一人一辆大白牛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远远超过那三乘的车子。由於那个孩子他能感兴趣的就是羊车、鹿车这些,所以他听见这些就高兴就跑出来了。跑出来就好,就不至於被火烧死。这就是权法、实法的譬喻。所以《法华》大家觉得是好懂,实际是很不好懂,如果要是好懂的话,为什么五千大弟子退席?现在就是但说正直一道。所以说正直者,其心正直,就是说极乐世界都是离开偏曲的这种教导,佛心中所思惟的,自己所受用的,都是一乘教圆教的方法。这个法,《法华》就方广平正,其疾如风,大白牛车,像风那么快。所以一乘法就是殊胜。这个说明彼土菩萨他们的心,都是契於《法华》最后圆教所说的大白牛车之法,一乘教。

「善巧者,《佛地论》曰:称顺机宜,故名善巧。」他之所说,他顺乎这个机。我们说法要契机,根机,听法的人根机、时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法运。所以有的时候某一宗大盛,又有的时候别的来代替,这有它的时机,有众生的根机。所以你要很相称、相顺,与这个机宜恰当、适当,跟这一切是适当的,和听的人的根器适当的,跟这个时代是适当的,跟这个法运是合宜的,这叫「称顺机宜」。所以说善巧,你是很善、很巧,不笨拙,不是在那蛮干。你就蛮说,听得他很厌恶、很反感,他还要骂两句,逼著他毁谤佛法,你还说我有弘法的功德,那不行,那不是,那你做错了,这是做反了,所以要善巧。

「又《文句》曰:显善权方便」,要显出善於行权、行方便,「明观行精微」,表明了观行的精和微。所以上一句,显善权方便,这个是觉他。我能够善於行权、善於方便,对於他现在宜於听某种的法而来对他说,应该用哪一些譬喻来指点他,这个就是利他方面所需要的,观这个机,逗教。这个逗教还有意思,就是说引发他的善根,引发他的疑问。所以禅宗常常有些很怪的问题,底下再一句他就开悟了。这个就是把他的根本疑情给逗出来,这叫逗教,观机逗教,现在这样说法的人就太少太少了,行权方便。所以上一句是利他。下一句,「於观行善入精微」,这个是自觉,因为只有自觉才能觉他,这一点大家必须要知道。最近我这里来往的客人很多,几乎是每个礼拜都有这么一批二批的跑来。有的人也很好的心,他们来了,从台湾来、从美国来,他们到处都参访,都看了,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发现中国很多和尚很可怜,不知道怎么来想法子能帮助他们。也确实,现在是有这个情况,所以才需要办佛学院。所以国际友人一见面一谈,就发现这个问题,人家很著急。他的意思就是说,是不是弄些钱来,弄些经书来,还是什么什么。我说最好的办法是你们每个人好好的自觉,你不自觉你不能觉他。就是你问话人好好去修持,好好去自觉。这个话也很难懂,他在美国自觉,跟咱们中国和尚什么关系?就有关系,地球就是一个,小得很,实际就这么个问题。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要这么样自觉,善入精微,你才能够方便的去利他,才能够随机应缘,才能够善巧。什么叫觉悟?就好像你睡著了,你作梦,咱们都在梦中,你觉醒了,觉就是觉醒,你醒了之后就如梦幻泡影,梦中这一切(梦中就是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刚才这些金银财宝也没有了,让你害怕的老虎正在咬著你,老虎也没有了,觉就没有了。你要想,不是看见大家可怜,都在作梦,都在做害怕的梦,很可怜,你要把他叫醒吗?这个叫醒的人自己还正在作梦,他能叫醒别人吗?他自己还在那睡大觉。所以你必须自己是醒了,你才能叫醒旁人。这种道理是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有很多人自己还在糊涂,就想我怎么说法度众生,实际上那是瞎忙。你自己还不明白,怎么能使别人明白?自己没有觉悟,怎么能使别人觉悟?所以为了觉他,先要自觉。单纯为了自觉就是阿罗汉,焦芽败种。但是你真要行菩萨道,你要自觉,这个自觉是为利他而自觉的,这个就很殊胜。

善巧,下面引了《华严》的十种善巧,这里我们就不列举了。「决定」,事之固定而不会改移的叫做决定。决定就是什么意思?决定就指的是真实不变。所以在善巧之中就是随缘随机决定,这就是随缘中有不变,不变才能随缘,随缘不变。善巧而是决定,是真实不变,也就是我随缘而所施的善巧也都是真实。所以世尊说了三乘的法还是赞叹,十方佛还是赞叹,都是真实,但是世尊自己说这个是权说,阿罗汉是化城。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圆融。《法华》说了这个火宅喻,说了有三种车,小孩子出来了,小孩就得救了,这得救是真实。三种车没有给他,但是给他更好的,给了大白牛车。这就是决定有真实之利,他这种真实之本际、真实的智慧,所演出的一些权说,也同样的是给予众生真实之利。所以善巧决定,同时这里头还有随缘而不变,不变可以随缘,这两方面的意思。

「论法无厌,求法不倦」。现在有些人就说,我就是一句阿弥陀,什么都不管了。从前老问我,我说这很好,你真能这么做是能成功。后来我才知道,问话的这个人他说什么都不管,他就是法上他不管,世间的事他样样管,他没有一样不管的,那就不行。法上你不管了,我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世间的事情功名富贵什么什么样样都要管,邻居稍微有点什么东西摆的不合适就和邻居要吵架,居士林有一个很有修的老人,他就为这个就气死了。你什么都不管,你就全不管,你一念单提,这个才有希望。所以现在有人这么问我,我就要给他做解释,不像从前给他肯定,那就包括一切才行。所以这里这些菩萨论法无厌,觉他,跟大家讨论,他无有厌倦的时候,没说我腻了,我要休息了,我不愿意跟你说了。孔子也是诲人不倦,教导别人没有厌倦的时候,都是为利他。求法不倦,要去求法。所以就是说一句显利他,心无厌足是自利,都是说自觉,自觉和觉他并重。

「戒若琉璃」。戒定慧是三无漏学。所以要「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跟琉璃一样那么干净。「内外明洁」,持戒很干净,像琉璃一样,一点脏都没有,内和外都是明洁。内指的心,外指的威仪,表现於外的,表里一如。由於这样,他说的话大家心悦诚服。「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大家听了很高兴、很佩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会疏》就解释,「法音高响,犹如鼓声」,说话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震动大家,犹如鼓的声音。「威德摧邪,犹如胜幢」,他的威德在那,使得邪外自然心服,犹如得胜所建立的幢。法幢都是来譬喻,因为建立一个幢,是印度当时打仗胜利时候的一种表现。所以法幢是在法上取得胜利的一种形式,这个威德摧服邪外,像得胜之幢。「慧日」,智慧的光明像太阳一样,照破一切迷惑。这个就是这三句话,「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这些菩萨都是如此。曜慧日就是菩萨的智慧照破众生的黑暗,使得群迷能够觉醒。「痴暗」,曜慧日就破痴暗,痴暗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无明。《华严经》说:「如来智慧无边际」,如来智慧没有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一切世间都不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佛的智慧永远来消灭众生的愚痴和暗(暗是无明)这样的心。所以佛的智慧一切世间莫能测。无明众生的这种痴暗,那是极其严重的。就举今天我们来说,我们也都十分的不容易,人身难得都已得了,就不说了,佛法难闻、佛法难信,这个难闻、难信,大家起码是闻了、是信了,这都是甚为稀有。这个也不能都归功於自己,说我有这个根器,这都还是如来的智慧之功,因为如来的智慧之功,所以佛的言教,这些文字般若使我们今天听到,我们还能够破自己的痴暗,所以要感佛恩这个地方。

再底下,「淳净温和,寂定明察」。淳是纯洁,净是清洁,很干净。淳净指内心的清湛离尘,像水湛清,一点脏东西没有,这是淳净的含义。「温者,良也」。所以赞叹孔子,「夫子温、良、恭、俭、让」,温。和,儒家也有很好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凡一些事情能够发动出来之后自然中於节度,这叫做和。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字,咱们中国这个和字的道理很深,这致中和的和字。中和两个字你能够致力於此,我们达到这个时候,天地就是以此而定位,万物以此而生育。所以这个里头,淳净温和指的表於外的仪表温和。刚才要照我的那个解释,也可以解释为内心。总之内外都是清湛,都是自然中节,自然合乎戒律、法度。「寂定明察」,这些话都是很深很深的含义。寂定,寂是常寂光的寂,寂灭,寂灭为乐,定是戒定慧的定。所以寂定,入大寂定,大寂定就指的大涅盘。这是实际的理体,理的本体。所以寂定两个字代表的是本体。明察就是智慧的照用,照见五蕴皆空,看到这一切。《宗镜录》就是这样的宗旨,「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这一切,照见一切,了了分明,秋毫不爽,一点错没有,这叫做明察。所以寂定明察搁在一起,寂定而明察,明察就是寂而常照,在寂里面去照。不是一般的定,一寂就什么都不知道,这种定就不是这种大乘定的境界。

底下,「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这些大士是大导师。什么叫导师?《净影疏》说:「以慧开人,名为导师。」你拿智慧能使人开解、开悟,来开导人,这个叫做导师。《会疏》说:「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导师。」迷了路的人,你能给他指出正路,这是导师。所以这个很具体。不是说在课堂上我这讲讲,他就算导师,这个不行。你真要给那个迷了路的人给他指出正路,那才是导师,要起这个作用才是导师。你只是能讲几句经文,那不是导师,那是教员而已。怎么叫大导师?极乐世界这些大士是大导师,他们就都是像普贤,所以都是德遵普贤。在咱们这部经第二品,来的这一切大菩萨都同遵普贤大士之德,就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这种最极圆极顿的法来普利九界(六道是六界,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就九界),能普利九界的一切众生,所以称为大导师。在菩萨中也是导师,所以称为大导师。这些极乐世界的大士为什么能称为大导师?寂定明察,寂而常照,有体有用。

「调伏自他」,做为大导师怎么样?就是自也调伏,他也调伏。「调者,调和、调理、调顺,调其心也」。所以我们调是要心调。「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金刚经》问,「应云何住」,我们的真心应当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问的就是调伏两个字的意思。所以怎么开显本心是调字的含义。心调,调得怎么样?本心能够开显。云何降伏?降伏非心,就是伏的意思。调伏两个字的含义,调字就是开显本心,伏字就降伏非心。既然是大导师,必然能够对於自心、他心俱能调伏,所以这个境界就很深了。我们就很惭愧,我们对於自心尚不能,烦恼来了还要动,还不能调伏,更谈不上调伏他人的心。这些大导师对於自心、他心,他人的本心能使它明显,他人的非心能使它降伏,所以是大导师。「自身入道,亦普令众生入道;自心大觉,亦广令众生入於觉道」,这就是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著」。调伏自他,首先是什么?就引导一切有情(一切众生),你先要舍这些爱,舍这些执著。所以世尊在悟道的时候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首先要断爱,断了爱还要断执著。这个众生,古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既然坠到娑婆,这个爱染在心中是很深的,再有执著,人我法执。所以就是要引导群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怎么调伏他?要引导这一切群生,要舍离一切爱,舍一切著。「永离三垢」,永远离开了三垢,贪瞋痴,思惑就没有了。而且让众生游戏於神通之中,都自在无碍。这一段就是这些大士自觉觉他的功德。

下面一段,「因缘愿力,出生善根」。因缘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说是过去所修的,是《净影疏》里头说的,过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够让我们又生出今生的善来,这就是因。因为你过去种了很多的善根,使你今生又生出善来,这就是所谓因缘的因字这个力量。我今生又去亲近善知识,又去听法,佛法就是要听人说,听善知识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没人给你说,没有过来人给你说,虽然你有智慧,你也不能理解,要有这个因缘,这就要缘力。你本来过去修了善,又引出今生的善,而又从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过去的善是因,现在听法是缘,有因有缘,这个就是因缘愿力,就出生善根,就很好。这是一个解释,这是中国的解释。日本《会疏》的解释就不一样,它说菩提心是因力,「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你不发菩提心怎么能成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发什么心,得什么果。因为菩提心是本因,「能贯十方三世」,也让一切魔怖畏。所以发菩提心,不管你修哪一宗都可以,发菩提心是不可少的,以这个为因。以什么为缘?就是这一句,「广求知识,大聚诸善」,补充一句,还要行善,就是这个缘有转凡入圣的大威力。这是《会疏》的解释。这两种解释,一个是以前生的善根为因,一个以今生发菩提心为因,这两说可以互相补足。你过去生中种了很多善根,所以你今生才能发菩提心;你今生能发菩提心,就是过去你有善根。这两个虽然是说法不同,这个没有矛盾。

「愿力者,《净影》云:起行之愿,名为愿力。」你发了好多愿,谁都发了很多的愿,你在这个愿力之后并没有跟著有行动,这是空愿。所以你检查你的愿是空愿、是狂愿,还是真实的愿,就看你这个愿之后是不是能起行,起行之后能不能坚持贯彻,这就有了愿力。所以《会疏》就说,愿力是什么?像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等,这四句话,他就能够清净佛国土,能够成就众生,这就是愿力。你真的去「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种种的都做到了,那不就是清净佛国土吗?就能成就众生。因为有愿而没有行就叫做虚愿,没有力量。现在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因缘愿力,又有因缘又有愿力,这样的话就自然会出生新的善根。所以,「因缘愿力,出生善根」。这句话我们不但是了解极乐的大士是如此,我们每个人自己也应该走这个道路。我们肯定我们有因力,我们不是过去生的修持怎么能出家?怎么能闻这个无上法?种种的,不管是四众弟子,能深入到圆顿法门,皆是这个因力、缘力都还是具足的。因缘和愿力,你本来的善根其实有一些,你再增长出生新的善根,这样不断的增进,一直到朗然大觉大悟。所以因缘愿力,出生善根。因此我们就要广求善知识。所以古德,像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十八岁就解决问题了,可是八十岁还在登山涉水参访,寻求善知识,在深山老林里头找没人知、没人晓的大德,去请问一句半句。都八十还在寻求善知识,还在请教。所以我们也应当如此,应当把这个愿要再起行,就可以出生新的善根。这个善根,像《大悲经》讲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所以我们要种善根,出生善根。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善根一直到入涅盘界,涅盘界就是整个的法界,不可穷尽,这个善根是不可穷尽。所以过去善根是因,现在我们又有愿力使它增长,这个因就结果,果里头就有籽,莲蓬是果,莲蓬里头就有莲子,种下去又出现新的莲花,这种辗转,善根就无尽。所以「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军」,魔外,魔军。因为魔是夺人的慧命,比夺性命还重要。身命是咱们这一期肉身的性命,这个丢了不可惜,因为一入胎又有了身命。慧命可惜,要断了慧命,那就不行了,因为你就不信了,你不修了,你这个断了。他夺人的慧命,魔,他坏你的道法,坏你的功德善本,这一类型的叫做魔。「此类鬼神」,确实是有的,「有大神力」。现在我们发现很多人著魔,也都很神异,自己把他母亲杀了,在修持的时候他就看见他师父在对面。有这类鬼神,他不都是自己心理作用,要知道确实宇宙间有一种,这是一种存在,叫做魔。所以大家有时候说空,你说魔没有,是空,你也可以说现在你自己就是空,这一切都空,那这也可以说空。你认为这些都有,那魔也都有,鬼神也都有,天堂、地狱也都有。摧伏一切魔军,魔的队伍就称为魔军,他专门跟你修行人来捣乱的。所以往往就是为魔所缠绕,有的修行打坐,《楞严经》讲,你不靠咒,你专门靠自己入定去打坐的话,靠这个力量,你要是成功的,这是很难很难的,没有,魔他在捣乱,你没有法子对付,他的本领比你大得多。这些菩萨们能降伏一切魔军。

「尊重奉事诸佛」。奉事诸佛是不容易的,往生到边地,在边地之中他不能出来,只有菩萨到他那边说说法,他不能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也不能飞行到他方世界去拜佛,所以奉事诸佛需要有很大的善根、很大的福报。现在这些极乐的大士降伏魔军,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是世间的明灯。这就譬喻菩萨的智慧,能够给众生照破黑暗,照破那些迷惑,给众生开解正道、指示正道。黑暗中有个灯,你不就看见了吗?不黑了,你看见路了。这很好的譬喻。《净影》就解释,为世明灯怎么讲?「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你自己有智慧,能够生,物指的就是众生,能让众生生出正解,这个就叫做世间的明灯,为世明灯。所以这些菩萨,他一方面是世间的明灯,并且是「最胜福田」。为世明灯,底下这四句话作成一气读,「为世明灯」这是一句,底下一句,「最胜福田」,种福的田,种福的田就是应当受供养的田。《探玄记》说,「生我福故,名福田。」这个能够给我生出福来,生出福报来,所以叫做福田。《优婆塞戒经》就指明三个福田,一是「报恩福田」,我们要报恩,这里头可以种福,父母师长,这是一个福田,报恩福田。第二个是「功德福田」,这个福田它很有功德,你供养可以得福报,这就是供养佛法僧三宝。第三个福田是「贫穷福田」,他很穷,他很苦,你布施给他们,给他们谋福利,这也是福田。

「今经云:最胜福田」,我们要注意了,怎么是最胜?这些菩萨他在种种福田之中,他能够给众生生出最殊胜的福。所以这是最好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因为他给你的果实是最殊胜。这些菩萨为什么是这样殊胜的福田?因为他有殊胜的功德。为什么有这个功德?我们底下再看。底下「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跟这就连起来了。刚才说为世明灯,他光明,他智慧,这个是大福田。底下说殊胜吉祥,殊胜吉祥这就是文殊菩萨的名号。「文殊即文殊师利。文殊可译为胜、妙、第一,师利可译为德、吉祥等」。所以妙吉祥、胜妙吉祥也是文殊的名号。「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师,故殊胜吉祥」。所以他就是明灯,他是最胜福田,这就连下来了,「殊胜吉祥,堪受供养」,受得起这些供养。

底下,「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赫是光明,奕是一种茂盛、强盛的形容,像火焰,很明亮,很有威势,这是赫奕。「雄猛者」,《法华经》就称大雄猛世尊。世尊是大雄猛,因为世尊断尽一切烦恼。大雄宝殿,咱们这的大殿。大雄无所怯畏,勇猛精进,所以是雄猛。这些菩萨都赫奕,形容他光明的炽盛,形容他勇猛精进,雄猛。无畏,所以修四无畏,无所畏惧。而且在《大乘义章》讲「化心不怯」,化度众生的心永远不怯懦,叫做无畏。这些菩萨也是如此。「身色相好」,身的这个形色相好,相好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实际这是指的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真要显报身的话,无量的相,无量的好,我们的眼睛就辨别不了。所以我们这么来看,「赫奕者,表菩萨威光明盛也。欢喜表内心很自在,形容和悦也。雄猛无畏则既表菩萨之实德,勇猛精进」,说法度生没有怯懦、没有畏惧,并且显出「仪容威神无比,大雄不怯」。底下说「功德辩才,具足庄严」,还有其他的功德,就举出一个辩才,这说明赞叹了一些,底下还有像辩才等等这些,都是种种的功德都具足。具足庄严,「如来以福德智慧庄严其身」,具足这些功德就具足庄严。这就是赞叹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

这一段是最后一段,「常为诸佛所共称赞」。这些大士,诸佛(十方的佛)都证明他们的功德,赞叹这些大士。「究竟菩萨诸波罗蜜」,我们说六度(六波罗蜜),六度也包括万行,对於六度万行种种的都彻底了,都达到了究竟,都圆满。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他虽然在究竟种种的波罗蜜,可是他安住於无生无灭的三摩地。不生不灭就是寂定,寂灭的寂,寂定。不生不灭,像《涅盘经》说,「涅言不生,盘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盘。」《维摩经》就说,「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所以这个不生不灭就离开生灭了。小乘的解释,是有余涅盘的解释,偏於空。大乘就空假中,从空入假,他虽然是有为,他做种种波罗蜜,波罗蜜要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种种的都是在这里有修有为,在这个事相上而显示出本来无生无灭。不是都要离相,二乘是离开相,一切相都要破相而说空;大乘法,「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要拨开了相谈真,显相的时候它就是空,相就是道,即事,事就是真,就是真如,就是实相。所以常常有人问,色即是空,桌椅板凳在这,怎么说它是空?明明看得著的。现在就不用讲很多佛理了,就用爱因斯坦的话来回答,这一切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你说有桌椅板凳在这边,如果是有,那是你的错觉。科学家给你答覆了,不用咱们费劲。所以我们以后讲佛法好讲了,有人来问这个问题,你就把爱因斯坦的话搬出来。即事而真,所以他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他在不生不灭三摩地之中而广修种种波罗蜜,广修种种万行。

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最近我们看了台湾一位老和尚有一个对话,他这本书里这个对话我非常欣赏。有人去问他,这个老和尚入定能一入入四十天,他的基本功就是入定和念佛。教理不很深,知道得很少,禅宗领略得也不深,他的基本功是打坐和念佛,但是定功很深。有人问他一个问题,他说我们是不是要像老和尚这样子成天打坐?他回答这句话,因为他都是有真实修持,所以他直起直用。所以他虽然不是很会禅,可是他这句话回答得是说的本地风光,就是他自己的风光。他并没有想安排一句话来回答你,我这话有禅机,要这样的话,禅宗早就应该吃棒子。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像老和尚这样成天要打坐?他说我听了你说话,我才知道我是在打坐。在人家问他这句话之前,他并不知道他在打坐,可是他是在打坐。所以这不就是终日打坐,终日无坐吗?他不知道他打坐,你说了,你说了我才知道我是在打坐。过去也有一个公案,不大记得清了,大概只记个精神,现在我也不去翻书了。大概是药山,在石头那里,在那坐著。石头走过来问他:你在做什么?他回了一句话,他说(这句话不准确,反正意思是这个意思)圣谛亦不为。你在做什么?就是圣谛我也不做了。(底下是准确的,因为我不是用记,我是最欣赏那个东西,一欣赏它就记住了。)石头他问:你是在闲坐,你什么都不干,你在这闲坐著。药山回答:闲坐就是为。什么叫有为,什么叫无为,这一点要好好体会。闲坐那是为,你要是以为闲坐是无为,那就永远不明白什么叫做道。所以在这个里头,就是在现在人生活里头的事情,也能暗合到这里。「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日涉万缘,一心空寂」。所以在布施、忍辱等六度都究竟,还安住在不生不灭三摩地里,这就是说这些大士的功德。

「行遍道场」,譬如说在大道场那成天跑,没有地方不跑,凡是所谓道场中的一切事情,他这一切行都圆满了,这是行遍道场。「远二乘境」,这几句话也是很惊心动魄的,这是《十住毗婆沙论》,说「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你随著声闻地、辟支佛地,你依照这些地去修持,「是名菩萨死」,这叫做菩萨死了,「则失一切利」,你就失掉了一切利益。「若堕於地狱」,你堕地狱这样来修行,「不生如是畏」,这个还不要生出这样的害怕。就是说你要是随著阿罗汉、缘觉这个道去修行的话,你要生很大的怖畏,要比你去做破戒入地狱的事还要更害怕。「若堕於地狱,不生如是畏。若堕二乘地,则为大怖畏」,重复一句。所以这些经里头的话,只能做一个解释,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这个地方「远二乘境」,极乐世界的菩萨远二乘境,所以二乘种不生。佛说二乘是焦芽败种,定性声闻就是如此,是焦芽败种,是焦了的芽、腐烂了的种子。密教里头有戒条,在声闻众中你去住了七天,你是犯戒。当然你如果是去度他们,那又另当别论。你要是跟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待七天,就破戒。所以这个戒,要受戒就是要研究。现在人很多只受戒,不研究戒,破了戒也不知道。你堕地狱,你是破戒了,你杀盗淫,你坏了戒,你就要入地狱。但是你不要害怕,破了戒不是最坏的事,最怕是你破了见、坏了见。因为破了戒之后你去忏悔,将来这个破戒的罪受完了,你还可以继续修。所以在地狱中的众生如果是肯念佛,他哪一天罪报满了之后,他一出地狱就是清凉华菩萨。破戒不可怕,你坏了见就不行。你要是坏了见,现在很多人不重视这个见,当然守戒就是好的,我们也赞叹,实在是赞叹,但是现在还要进一言,底下还要重视自己的见。因为你坏了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坏了见,他就要以损人利己为正当,这是见的错误,见的错误不好办。所以舍身容易舍见难。这是很粗的,当然很细微的就好多好多见是难舍。所以菩萨一定要修慈悲喜舍。这个地方就是「远二乘境」,底下引出这段经文,引出戒和见的问题。所以密宗里头就特别重视,禅宗也是如此,沩山说仰山,「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你破了戒之后可以忏悔,你去受罪,这个罪报完了,你的见解还是对的,你可以继续努力;见要错了,你永远要继续错误。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好好的广求多闻,要读诵,要修持,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很正确的见,一个决定的见,一个圆满的见。

「阿难:我今略说」,这是释迦牟尼佛叫阿难,我现在略略说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我还是略说,如果我广说,「百千万劫不能穷尽。」这一品就完了。

今天我们可以把最后一品讲完,「寿乐无极」。这个题目也很有意思,「寿乐无极」,无有极限。第一句话就是「佛告弥勒菩萨」,我们就要重视,都是佛告阿难、阿难,这个地方是佛告弥勒。所以这部经前半部是阿难当机,从这以后是弥勒当机,阿难退居第二位。在这部经中,佛后头,现在我们这次讲不了,佛告诉弥勒,「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我现在如实际之理向你们宣说这么样广大、这么微妙的法门,就是指的念佛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十方佛都称赞。「付嘱汝等」,现在就嘱咐给你们,就指的阿难和当时在会的一切大众,菩萨以及地球上的二万人,「作大守护」,你们要好好的守护,而且是大守护。所以就是说在这个会上,阿难、弥勒当机,接受了佛这个嘱咐。因此下一个是弥勒,佛嘱咐他承当,他来之后一定要大弘这个法,作大守护。所以有人以为将来弥勒来了之后所说的只是法相,当然要说法相,唯识观是弥勒成功的法门。但是受了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必定要对於这个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作大守护,要讲述、弘扬《无量寿经》。所以从这个地方起就弥勒菩萨当机,也就是下一个接班的佛,在这个问题上要接班。佛告弥勒菩萨以及当时诸天人等,在这个会上,人类,地球的人是二万,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二万,还有诸天人民,还有诸大菩萨,这是无量无边。告诉大家,「无量寿国」,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他那的声闻、那的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个声闻,刚才说了远二乘境。这个声闻是什么?就是从他证果,他所断惑的水平来说,他断了见惑、思惑,是相当於声闻的水平,称之为声闻,都是发大乘心。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弥陀的愿海是一乘的愿海,都是等於大白牛车。这是一句话,他这个愿海,具体大家的修持就是念六字洪名,求生净土。於是乎使自己求生的信愿投入在弥陀一乘愿海的大愿之中,所以弥陀的大愿之海就成了自己的大愿之海,这就是法门的微妙。这些功德不可称说,刚才说了很多很多,这是略说。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这个国家微妙安乐清净是这个样子,「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这段话见於《魏译》,《魏译》本有这一段,这段话的后头就是古译。所以后头这段话也从来没有人写过注解,中国人、日本人、高丽人都没有谁作过注解,我是第一个动笔的。也希望大家有人将来写得更好,超过这个。我们也是在做一次检验,这里头还有什么可以更好的、更恰当的一些解释。「微妙、安乐、清净」,这是《魏译》,日本人作过注解,「庄严超绝」,它的庄严超乎一切,它绝妙,所以叫做微妙。「无有苦恼」,它的国家没有苦恼,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才称为极乐,没有苦恼,所以叫做安乐。而且这个国家是「无漏相」,它不是有漏之相,不是像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漏的。它这个水鸟树林虽然跟我们世界这些东西形相一样,但是它是无漏的功德所成,是无漏所显出之相,是实相而现之相。实相是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但也没有不相,不相也是相。无不相就两个否定,负负就得正,是不是?所以实相可以显一切相。实相所显之相,所以也就清净。因此极乐世界是微妙安乐清净。

如此的安乐清净,「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释迦牟尼佛就,这是对当时在会的众弟子说的话,你们何不力为善,好好为善,念道之自然。这个力为善的解释,《净影》又解释,就是用力的去行善。念道之自然,就是说你念佛自然就往生了,不用你自己费什么力量,自然达到的,这叫念自然。所以《净影》的「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完全归到念佛法门,解释这两句。这是中国人的解释。日本人的解释就广一些,他把念道之自然,弥陀的本愿是他力,他力法门,他力大道,靠他力,不是依靠自己力量在那修持,靠他力。所以到临终的时候,佛来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还有经说,佛以三昧力,使得这个临终的人也入三昧,因此自然而然发生正念,随佛往生。这是非常自然,不是靠自己的造作,也不是自己力量所能达到的,这样叫做自然,这是《会疏》的解释。再一个自然,他说「三乘所证道」,三乘的行人他们所修的道是什么?就是无为,无为而自然,你有为就不自然。无为就自然而然的,不是由於造作而成的。所以人也是如此,有的人他就是很天真,有的人很多做作,是真是假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那个造作的人比那个率真的人往往就差得很多。没有眼睛的人就把那个很造作的人,表现很有道德、很有什么什么,但是他是做作的,咱们通常说假道学,那就是做作。三乘的法也是「无为自然,性不造作」,就叫做自然。所以自然中包括两个意思,可是《会疏》的意思,重要的还是在前面,净土法门是他力,是自然的。

从这两个说法来比较,《净影疏》就以为善去求往生叫做力为善,自然得到往生叫做念自然,这是《净影疏》的意思。《会疏》的意思,就是「他力直超」,用他的力直超,这个叫做自然;「以无为无作」,也无为也无作,这个也叫自然,另外一种自然。「以初义」,前头那个他力直超,做为自然为主。《会疏》这个说法很好,因为什么?因为和净土宗的奥妙相同。它这里头虽然是两种,也互相含摄,这两种它互相含摄,因为在你念佛之中,我们说暗合道妙。所以蕅益大师说,「从事持达理持」。你只要事持,就是老老实实一句一句这么念,这是事上在持名,可是从事上持名,你可以自然而然不知不觉而达到理持,到了理持那就无为,也就是无作。所以第二种这种自然,也可以包括在第一种里面。这就把这一段经文里头的,过去所流通的《魏译》,这一段的解释介绍过了。这一段,中国、日本人都有一些注解。

底下我们是用的古译,古译底下有一大段的句子都有自然,底下有八处都见了自然两个字,「自然严整、自然无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自然所牵随」,八处用了自然,从这个地方用了之后,下面有八处用自然。所以这个自然不是无因外道所主张的那个自然,有的说自然外道他们就主张自然。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这个字相同,就以为它的实义相同。自然两个字,有的就是把凡是用自然都回避,因为外道用过这个,这个就不能用。有的时候你没办法,像无为两个字,咱们中国道教用的。大家稍微看过一点道家的书,道家常常用无为。咱们经里还是用无为,这个不妨碍,但我们的意思比它深。「盖自者,自性;然者,《楞严经》中清净本然」。清净,本来的本,然就是然而那个然,就是自然的然字,清净本然。有人问问题,清净本然,怎么又忽然出生山河大地?所以是很好的一个问题,就清净本然。所以自然两个字就是自性的自和清净本然的然,自性清净本然就称为自然。自性的本然就是真如实相。所以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念实相。刚才不是解释了吗?在念佛就得到往生,念自然。所以持名念佛就是力为善、念自然,同时这里就是念实相。

为什么说你持名就是念实相?蕅益大师的解释最好。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可以做为我们学习净宗的一个纲。他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整个实相它全体)作依作正」,作依报作正报都是实相。所以要是倒过来说,依报也是实相,正报也是实相。「作法作报」,法身是实相,报身也是实相。「作自作他」,他方的佛是实相,我这是自,我也是实相,你们也是实相。「乃至能说所说」,能说的所说的,所说的经文。「能度所度」,我们去买点螃蟹放生,我是能度,螃蟹是所度;菩萨在度我们,菩萨是能度,我们是所度。「能信所信」,我们信极乐世界,我是能信,极乐世界是我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这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正印所印出来的。实相如个图章,印出来一切印文,这一切都是实相这个图章印出来的,实相正印之所印。这个就跟咱们上次解说过的「一切皆成佛」!你看蕅益大师这个话,跟咱们净宗这「一切皆成佛」,跟《楞严》的「一切事究竟坚固」,这都是所谓在言教之中登峰造极的东西。所以印光大师赞叹,释迦牟尼佛再写《阿弥陀经》的注解也不会超过蕅益。我因为这句话而佩服了印老,过去指的三大德这里头,我总觉得印老弱一些,但是印老能够看到这样,能敢说这样的话。这句话不大敢说,没有金刚骨头,要用世俗的概念就不敢这么说。因此持名就是念实相,念道之自然,刚才我们说自是自性,然是清净本然。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这就显极乐会众的殊胜功德。「出入供养」,极乐世界,上次不是说了吗?到各个世界去供养诸佛,他们不停止的去供养,这是修福;「观经行道」,就是修慧,看经、行道,这是修慧,这是福慧两种庄严,所以就「喜乐」,就生欢喜,法喜、法乐,愿意久久修习,没有懈倦。所以极乐世界没有退缘,老在增上,这也就是我们要生极乐的原因。「才猛智慧」,这个才猛就是咱们这个经中称赞法藏比丘「高才勇哲,与世超异」,高才、勇哲,这不就是才猛吗?有智慧。所以,「才猛智慧」跟这两句经文是同一义。「心不中回」,回是退,中途退了就是中回,他没有中回。「意无懈时」,他没有懈怠。「外若迟缓」,迟是迟徐,安安静静慢慢的,缓是缓和。现在大家不都希望缓和吗?不喜欢紧张。你外面看他很安徐、很缓和,「内独驶急」,内心是很驶急。驶是疾速、很快,急是急速,也是很快。「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者」,就表示他表现於外的是很宽缓、很安闲,好像没有事,但是内心精进不已,念念相继,没有一念懈怠,没有刹那失照,这称为内独驶急。所谓「片刻不在,便同死人」,他就没有这个同死人的时候,这叫做驶急。

「容容虚空」,容容是和同之义,我们能融入叫做容。容容,跟大家都能够相和、相同,没有标新立异,容容。虚空,他跟虚空一致,没有不同於虚空之处。所以这些圣众的心,它同於虚空,虚空没有边际,自心也没有边际;虚空无一物,自心也无一物。虚空它是空无,可是万象都生在空中,我们心也是如此,我们心中也建立万物。「无一物」就不在有边,「容万物」就不落空边,所以是不落这二边。「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空也照,有也照。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无一物是空,容万物是有,空有双照。「容万物而无一物」,空有都没有,无一物,「则空有俱泯」。别看「容容虚空」中,就可以解释出这些很重要的含义。底下自然而然就是「适得其中」,自然合乎中道,从容中道。适就是适合,「得者指契会」,无所得,你是契会於中道。也像《金刚经》说无住而生心,生心就无住,无住就生心,这就是中道。「中表相应」,中是里头,内心,表是表现於外的。

表里一如,所以就中表相应;没有安排,所以就「自然严整」。这又出现一次自然,自然而很严整,庄严整齐。「检敛端直」,检是检束,不要分散,敛是收敛,就是耳目口鼻皆当自端的意思。「收听摄视」,看的东西不追逐外头,收;听,这是听自己,反闻自性,这都是收敛之意。端是端正,直是不曲、正直之义。所以,检敛端直,收听摄视,心不外缘,要端正、正直。这样就「身心洁净」,你不去追外头的尘缘去了,所以你身也清净、心也清净,就是耳目口鼻身心都端正。於是「身心洁净,无有爱贪」,身也干净,心也干净,没有所爱,没有所贪求。「志愿安定,无增缺减」,他发的志愿安定,安就是决定的意思,坚定的意思。彼土的圣众所发的誓愿自然就是坚定的,没有忽冷忽热,忽然间又出了什么新的愿,或者哪条愿我又放弃了,一会又添一点,一会又减一点,一会又过了,一会又不及,没有这些事,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没有增缺减少。

「求道和正」,刚才说过这个和字很重要。自然中节,他就不为倾邪所误,倾是歪,邪就是邪恶。现在这个邪恶很多,一不小心就上当。

现在又批判了一些,暴露了一些,国内、国外都有,政府也抓起了一些。很多修行人上当,就是误了倾邪。但极乐世界永远没有这种事情,不为倾邪所误。为什么能不为倾邪所误?他「随经约令」,按著经书的约束和教令。所以要尊重经教,皈依法,皈依就是皈命,你要皈依法。所以密宗,违反了佛说的话就要入地狱,这一条戒就不得了。所以随便就学密,入地狱有分,因为老破戒。他要随经的约束和命令,要听佛的话。现在很多人都想自出心裁,想自己要标新立异,不知不觉有好多地方变得功不抵过。弘法也很有功,但是出了许多不符合於佛的原意,他自己杜撰的一些说法,这个就有谤法的过失,这个过就超过了他的功。随经约令,「不敢蹉跌」,不敢稍有损失、稍有违反、稍有疏忽,摔跤了。「若於绳墨」,就好像木匠做工,拿那个墨绳(墨线),裁缝也有裁缝线,都是绳墨之义。这绳墨当然专指木匠,绳子上带上了墨,一弹,木头上就有一条线,你的锯子就按这条线来锯。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所慕的只是道法,心中空旷,没有其他的念头,只有道慕之外没有其他的念头,「无有忧思」。「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第二句,旷者空旷,其心空广无有妄念。第三句,信心坚定,智慧明了」,无有忧思。无有忧思,因为你有了正信,你很安,你的愿力很坚固。由於你有智慧,所以於这一切世间的事情没有忧虑,对於法也无疑。没有忧虑,无有疑,你才能够做得到无有忧思。这是这三句的意思。从净土宗来说,「旷无他念」就是万缘放下,不想这些,万缘我都放下。「咸为道慕」,只是慕道,就是一念单提。「无有忧思」,当念,这一念就是。这就是这些大菩萨的,这三句的解释。

底下这一段就很深入,「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为什么自然无为?因为上次说的适得其中,他已经恰好从容在中道;因为他已经从容在中道,所以他就自然无为。他不是用一种什么力量,或者怎么克制、怎么去造、怎么去做而达到的,自然安住在无为法中,这自然无为,这才是真的无为。如果是由於你的造作,用点什么逼出来的东西,那就是有为,你在那造,造就是为。「虚空无立」,虚空指心如太空,开广没有边际,也离开尘,也无染,空中是不受一尘,空。无立就是禅宗说一法不立。前几天来一个人,他最后说:求你就给我说两句。我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予人。他是临济寺来的,他禅宗,那就是禅宗的话。我这个门里头,没有一个法可以给人的,一法不立,若立了一法就是害人。虚空无立就是这个意思,如太虚空,一法不立。「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淡是淡泊。诸葛亮教子就是淡泊宁静,淡就是淡泊,安就是宁静,淡安就是淡泊宁静的意思。无欲,欲是求,浅说我们不用了,那都是极乐世界的大士。所以这个欲,就应该用《俱舍论》的解释,是希求做到什么事业叫做欲。咱们经不是说吗?「亦无希求不希求想」。淡安无欲,一切都淡泊宁静,没有希求,也没有不希求想。「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可是有了善愿,尽心去求索,要实现这个志愿。就好像法藏比丘有了心愿,要超胜一切佛国,他花了五劫时间去求索这个愿,这个愿出来之后又多劫修行去实现这个愿。先五劫是结得善愿,后来的修持就是尽心求索,而极乐国土这些大菩萨也都是如此,结得善愿,尽心求索。

前面已经说淡安无欲,没有希求不希求想,这又有大愿,又有尽心求索,初看好像是矛盾。这也就跟一上来的「德遵普贤」这一品一样,「德遵普贤品」说,来释迦牟尼佛这一会的这些大菩萨,都入空、无相、无愿法门,都空、无相、无愿,这些菩萨又都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大家注意没注意这两句话?这一切菩萨是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底下又说具足无量行愿。我们初初入佛法要想深入,就要善於去发现这些矛盾,发现了这些矛盾再解决这些矛盾,你就深入了。第一步往往发现不了,第二步是发现之后解决不了,这个就是我们用功的过程。它这个你看是矛盾,正好是事理无碍,空、无相、无愿这是理,无量行愿是事,事理无碍。所以终日度生是事,终日无度是理,这是事理无碍,不是偏於某一边。事度的菩萨,是个小菩萨,他们是偏於事的一边,阿罗汉偏於空的一边,这都是圣人(圣贤),但是都有所偏,不是圆,圆你首先要事理无碍,再进而到事事无碍。

「含哀慈愍」。含哀是悲心,心中很哀念众生。慈愍是怜悯众生,这是慈心,大慈大悲,愿意度众生。「礼义都合」,所结得的这一切,自然契理契机,所以合乎礼合乎义。「苞罗表里」,苞是包含,罗是摄取,表是事相,里是理体。所以这些大士是事理双圆,真谛和俗谛并照。「过度解脱」,这个过度的解释是什么?就表示自己出生死。这个就是《吴译》的题目,称为《过度人道经》,过度就表示自己出生死,也令其他众生出生死的意思。所以过度不是现在咱们这个解释,这个事情从那个事情过度,就是自己要出生死,也让其他的众生出生死。这样的话,过度解脱合乎事、合乎理,让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解脱。

底下这一段,也就是很多人读这部经这一段不懂的地方。「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所以这个地方,宗门和净土,禅净是不二,本来不二。你看,自然就是保任的任字,保守就是那个保字。任是什么,保任的任字是什么?就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没有这样的考虑、那样的考虑,更没有装模作样。这个保是念念不异,前念跟后念,保於、安住於实际的法身实相之中,就叫做保。自然保守,自然就是任运,任运底下就是保守,就是任运保守,正是禅宗的保任。一般说来,保任是悟后的事,这个地方怎么一上来就把这个解释为保任?底下才是悟,「一旦开达明彻」,才是大悟。要知悟有种种层次,在以上这些境界,这些大士何尝不悟?但是悟还有大悟、小悟。所以大慧,宋朝的大慧,大悟十八次,小悟无计其数。六祖第一次听《金刚经》已经就有所悟,就超过神秀。你看看一个文盲,马上超过神秀,这因为什么?就是他比神秀多一点悟。但是还不彻底,所以再一次才证悟。高峰,中峰国师的师父,第一次大悟之后,第二次又多少年之后才悟。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刚开始的一个小悟,就觉得不得了。大慧法师是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数不清,这才是精进。所以这个保任,搁在后头这个大悟之前就没有矛盾,因为以前说的这个境界已经是甚为深玄的境界。

「真真洁白」,两个真字。真这个真字就是一真法界那个真,真如本性那个真,妙明真心那个真,本经真实之际的真,是一个字。两个真字搁在一块,就表明不是对待那个妄而说的真,是绝待的真,就真中之真,所以真真。「洁白」,洁就是无垢,白就是无染,没有垢污,没有染。东西一染,你好好一件白衣服一染,你再洗它也洗不掉了。我们这个没有染。所以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洁白。用百丈的话,「心性无染,本自圆成。」心性没有染,它本来就清净,你又无染,它不就是真真洁白吗?所以所保任的正是这个无染本净的绝待真心。但是明心见性这个见的程度和水平还大大有差别。所以「当信佛经语深」,境界很深,佛经是无尽藏,禅宗亦复如是。所以悟了的人和悟了的人相见也有高下,有很多问答是非常玄妙、非常殊胜也就在这。「志愿无上」,怎么叫志愿无上?所发的志愿是无上。「《往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在理体、在自性穷尽,没有再过於这个的,称为无上。宗门的还有一个我就不引了,那个很难懂。总之就是说,这个禅宗,法身不堕在法身数中。咱们一般以法身为极,怎么到了法身出生报化,禅宗不落在法身数里头。一般以毗卢遮那为法身,唐朝的国师跟皇帝说:陛下,你应当在毗卢遮那顶上行走,你应当在毗卢遮那佛的头顶上走路,超过法身。所以这叫做法身向上事,还有法身向上事在,这是无上。「志愿无上」就是说他是以这个为志愿,在净宗说这是寂光上上品。

「净定安乐」,净是清净,定是不动,「其心清净,寂然不动」,这是净定。「安乐者,安然自在,任运常乐」,这个乐是超过一切,无法形容。「一旦开达明彻」,突然有这么一个刹那。为什么不说你这样用功多少年之后、多少天之后,或者什么过程之后,就到达这样一个境界?要这么说就错了,因为这个无上不是一个行所能到之处,这是一个行不到处。所以宗跟教在这个地方上,教就说如何如何修,宗门就指出是教外别传。这是一个行不到处,你用修行不能达到的地方。怎么能够达到这个行不到处?必须除尽有所得心,你把有所得的心除得干干净净之后,你才能行至行不到处,你才能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因此,既是个行不到处,这个行程就说不出来,行程是不可知,这个程期当然也就不可知。就是突然在无心三昧之中,无心三昧是高峰的话,正当开悟的时候,那个开悟的人他证入无心三昧,突然间他在这个三昧之中,突然间他触著碰著,两个突然。一下就好像咱们碰碰碰著了,自己全套的自动生产系统一下你把这个开关开了,於是全机都动起来,全场都动了,碰著了。你要碰不著这个,那你也没办法,你不懂,你什么也不懂。比如说上次,世界上都很怕,两个,美国或者苏联的***,谁一下按错了旋钮,核战争就打起来了。自动控制,你这一按旋钮,一下核弹什么都发射,飞机也出去,对方马上就应战,就打起来了。这个旋钮就是如此,他触著、碰著,就例如这个,一旦一下你摸著这个就动了。所以禅宗管这个叫做「向上关捩子」。电门,向上一路那个电门让你摸著了,「刹那相应」,你就能「究极心源,契入理一心」。契入理一心,这不是禅宗的话,这是净土宗的话,这也就说明净土宗的理一心也达到这样的高度,他破无明。当然四十一品无明,破的有深有浅,彻底破无明就是常寂光,但总之是破无明。

「一旦开达明彻」,就是宗门的大彻大悟这一天。「开者心开,达者了达」。一旦开达了彻。明就是明明白白,《信心铭》说「洞然明白」就是明。彻就是透彻、彻底、彻悟。所悟的是什么?一旦开达明彻是「自然中自然相」,是自然里面的自然之相。《首楞严经》有最顿的地方,也有还稍微渐一点的地方,种种的都包括,一个经里头常常是各个方面都包含一些。最顿的地方就是「狂人失头」那个譬喻,狂人自己照了镜子,看见别人都长了头,长了面很好看,他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脸,怎么我没有头?别人都这么好,我怎么看不见我自己的?把头丢了,就以为丢了头,成天找头,就所谓称为狂人,这狂人就说的是我们。有一天忽然间明白了,哦,我的头就在这,不狂了,好了。所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这个最顿,一歇就是菩提。所以说开悟是什么?哦,我的头就在这,这自然,我本来有头,头在这,何等自然,狂心歇了,歇就是菩提。

还有古德开悟说的,「原来师姑(比丘尼),是女人做的」,他悟了之后就悟了这么一句话。这是自然中自然相,因为他破了这一切法执。还有一句,「早知灯是火,成佛已多时」,这也是古人说的。但是更好给改两个字,也是古人说的,比这个更好一点,「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成佛两个字就不如饭熟两个字好。我早知那个灯就是火的话,我就用灯把柴火点著,我做饭,饭就熟了,早就饭熟了。当然这个饭熟就譬喻的是成佛,都是极自然的事情。我当时就不知道那个灯是火,我满处找火,钻木取火,忙了半天,这火是不是有还不知道,我这个饭始终吃不上。我早知道那个灯,就是点的那个油灯,那个油灯不就是火吗?那个把它引著了,你烧上柴,这个饭早就做得了。所以比丘尼就是女人,灯就是火,都是自然中自然相。

还有,没有悟的人,山是山,水是水,男是男,女是女。初步悟的人,也就是破初关,这就变了,就往往没有共同语言,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男不是男,女不是女。在他彻悟以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男还是男,女还是女。所以高峰的话,「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这个是最高了。这个有好多说法,也是禅宗的说法,「归来仍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这也是悟境,归来还是那个我,可我的行履之处不是过去了,这也符合实际情况。再说,「归来不是旧时人,仍是旧时行履处。」也是悟的人,回来的这个人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不同了,但是我行履之处,我吃饭穿衣我还是吃饭穿衣,仍是旧时行履处。所以这两句都成立,但是不如高峰这个「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这个是最高境界。所以就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男还是男、女还是女,一切仍旧,这个仍旧就多自然。所以这个深浅,要能知道别人的话的深浅,这个很不容易,要知道。他这第一个情况,第二个情况,第三个情况,你这里头分辨得出吗?不过总之,我们还是回到这里来,这一切「只是仍旧」,这也说明就是自然,何等自然。

「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皆是清净本然,一一皆是自然中自然相」。所以一切山、水、男、女、今时、旧时种种,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刚才不是引了这句话吗?既然没有一个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所以这一切相、一切事都是清净本然,一一也都是自然当中的自然相。而且自然中的自然相,这个自然它就有根本,是「自然之有根本」。这个根本就说明是本体,也就是一切诸法根本的自体,它本来的本体。《大日经》有这话,「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就是一切事都是从本体所流现,也都同归於本体。这就是「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它有一个本体。「自然之有根本」,这个有字很是关键,如同狂人的有本头,这是有。傅大士给梁武帝讲经,挥了一下戒尺就下座了,宝志公告诉他,大士的《金刚经》讲完了,他就把尺晃了一下就完了。他的《心王铭》说,「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水当中的那个咸味,水有点咸味,有没有这个味?真有这个味,决定是有,可是你要找这个咸味是什么样子,是个什么东西,咸味是什么,咸味是长的、是方的、是圆的、是红的、是蓝的、是白的?不可得,这一切不可得,但是它是有;它有,这一切不可得。所以这个决定是有,这个有字很重要。所以学佛要先知有。曹山,曹洞宗的祖师,曹山说「只要知有便是」,知道有就是,就对了,「无论当烦恼无明之时」,哪怕你正有烦恼,你正在无明之中,你能知道是有,就是。所以这个有字非常重要,不能放过。

「自然之有根本」,可以分两方面来说,「一者,万象森罗」种种,它的体性没有两个,所谓「千波皆水」,一切波,大波、小波、平静的波、惊涛骇浪的波,都是水;种种金做的器件,都是金子所成的。所以这个水和金,水就是波的本体,金就是一切金的器件的本体。所以这一切之中它有个本体,这就是根本。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不由造作,一念顿悟,故云自然」。对於他悟了之后,了知无有一法在自心之外,「尽在自心,顿见真如自性」。所以,了了见,无可见;无可见,了了见。所以明心见性这个见字怎么讲?了了见,清清楚楚的看见,看见什么?无所见,没有什么,没有见到什么。无所见,我没有见到什么;了了见,你清清楚楚的看见。这就好像有点不像话,正因为它不像话,所以就对了。非思想语言文字分别之所能知、之所能表达。你认为它处处都对,那它都说不到,没有说到;就是你认为这个不像话,你想不通,那倒是对了。所以这个时候就知道自心、自性,这个就是根本,这个就是知道自然之有根本。所以《维摩诘经》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当时豁然大悟,还得本心,就是那个狂人失头后没有丢头,你没有得到个头,就是认识了。心也是如此,你不知道它,所以得本心者就是明本心。豁然就是刚才咱们说的「一旦开达明彻」,还达本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跟《维摩诘经》一致。大家不是讲过《维摩诘经》了吗?又《菩萨戒经》说,「我本元自性清净」,本元的自性是清净的,「若识自心见性」,认识自心,见自本性,「皆成佛道」。所以曹山说「只要知有便是」,这是佛佛相传的心印。

「自然光色参回」,这就从事相中显现一切妙光、妙色。参回,参是交参、相入,回是回转。这些圣妙的光,极乐世界光色,殊胜的境界之中,显现出一一光中有种种色,一一色中有种种光,相参、相回转,变化不拘。「郁单成七宝」,这句话很难懂,这个你要查古译才有法懂。郁单是北郁单洲,我们四大部洲之一。这个部洲它是比咱们都好,它这个土地都不要耕种,自然出生很多很多粮食,衣食不缺,而且人寿一千岁。这个郁单我们经中采的这句话是《汉译》本,「郁单成七宝」,《吴译》本是「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文字多一点。因为配在一起,文字不好办,但是把这个意思,我们参考《吴译》,这个意思就好懂了,就如同郁单州那种自然情况出生一切东西一样,而极乐世界这些净佛国土自然能出,如北郁单洲自然而然就能出生七宝。「横揽」,揽是撮持,横指空间,就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光是光明,精是精妙,明是明净,一切都出生。此心本来具万德,它是没有无明、没有垢污,「清净庄严,光明微妙,精美洁净」,一切的妙相就同时都俱出,没有先后,同时都出现,光精明俱出就是这意思。

「著於无上下」,著是显著之义。这句要不解释又是很难懂了。著於无上下,它显著於无上下,什么叫无上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都平等,没有这些差别,「故名无上下」。就是说你「自然之有根本」这个智慧,就显著了一切平等的实际。所以《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没有这些高下差别之分,就显示出无上下的本体。「洞达无边际」,洞然通达,无边际是无有穷尽,这是心的照用。无上下是心之本体,洞达无边际是心之慧用,一个是如如理,一个是如如智。所以著就是明,明就是明心见性的明,明了这个,显著了这个什么?一切平等无上下的本体,这就是心。穷尽心源,洞达,智慧所照的没有边际,这就是无边际。这就说明什么?就这一段,「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愈变愈殊胜,就出现七宝、出现万物,「光精明俱出」,都出来。「善好殊无比」,这个善好没有能相比的。这是显明了无上下的本体,平等之本体,与实际的本体,这个智慧所通达的、所了达的、所照的无有穷尽。这以上都是极乐世界大士的境界。

底下是佛开示在会中的大众,他说「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大家都要勤奋,要精进,要自己努力去求道。「必得超绝去」,必定也可以超绝,可以往生到「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土」。「横截於五趣」,你就横著截断於五趣。我们都说六趣,为什么这又说五趣?因为把修罗打散了,修罗有天修罗、人修罗、畜修罗、鬼修罗,把他分在这个里头去了,就剩了五趣。横截於五趣,这个五趣里头,包含大家都知道的三恶趣,同时还包括了人天。因为人天也在修恶,但是没有三恶道那么恶,三恶道是纯恶,人天是杂恶。人天跟三恶道比是善道,但是人天要跟极乐世界比,人天也是很苦,也称为恶道,所以这个恶趣包括人天。横截,就不是次第断了,就是一下子把这五种恶趣的路都断了。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会因罪业再堕在这五种恶趣之中,人天道也称为恶趣。所以别的教以生天为究竟的果实,咱们佛教把生天看成是入了恶趣,这就是佛教不同之处、殊胜之处。横截於五趣,恶道自然就闭塞了,没有恶道,恶道这路不通。

「无极之胜道」,到了极乐世界,这是无有极。因为这是汉朝翻译的,所以有些字句跟道教的字句是一样,无极、太极。道教的语言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借用,像无为还是用了,这个没有局限的。这个殊胜之道,这指的净土法门。「易往而无人」,容易去,但是大家信心不够,去的人很少。无人者,就极其少有。虽然十方世界诸往生者,可是像在咱们这种娑婆世界来说,你要知道咱们这个地球上有多少生命,一滴水有多少虫子,多少生命。能往生者,当然始终不断,像他们从台湾、美国来的人,都时有所闻,念佛往生的。咱们大陆上也有,但是十一亿人口,这是少得很,因此就说是无人。很容易往生,但是没有什么人,就没有那么合适的。不是一个都没有,是没有什么人,没有人,这个人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少,和所有这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来比,真是可以忽略不计。「其国不逆违」,极乐世界没有要拒绝谁去,是「自然所牵随」,这都是自然得果,自然你修这个因就得这个果。所以大家应当「捐志若虚空」,捐是放弃,把你世间的这些志向把它都放弃,心如虚空。「勤行求道德」,要修道,更要得道。「可得极长生」,往生者都是无量寿。「寿乐无有极」,到了极乐世界,人人跟无量寿佛一样寿命无量,而且都受大乘法乐,永远没有退转。「何为著世事」,干什么你们要执著世间的事情?「譊譊忧无常」,譊譊就是吵吵闹闹,都在这吵吵闹闹,对於无常的事情在这忧患。这佛劝告大家。

这一段也正好把极乐世界的大士介绍完了,弥勒当机也介绍出来了,最后这一段又做了劝勉。下面,重点都是劝勉的开展,就劝大家这个世界怎么怎么苦,我们要求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大家之前,现在大家看到还有两种往生,还有边地往生的情况。赞叹这个经的功德、法门的殊胜,这就是全部。后面的,像是留心净土的人,自己要是一直都在听讲,自己去看没有问题。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三十集) 1991 档名:51-001-0030

更新于:2023-07-09 11:2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