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迪西亚多大师: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第五章 五根
- 2024-08-24 13:22
第五章 五根
「根」(Indriya)是指,由支配者掌控的行为,因此才称为「根」。
而所谓「由支配者掌控的行为」意谓着,任何由支配者掌控的地方,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违背的。
在此,一位修行人掌握自己心灵的控制力是根本的因素。
「根」共有五种,分别是: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是指「信仰」。「信仰」有两种,分别是:
自然信(pakati saddha)。修习信(bhavana saddha)。
「信仰」可以引导一般男女将布施、戒律、初阶的禅定,付诸实施,这就称为「自然信」。在此处,正如疯子的例子中所显示的,虽然「信仰」是一种控制力,可是这种控制力还是不能像修习禅定一样地控制一般人不安的心灵。这种控制力量能控制不安,仅仅扩展到布施行为。
对于缺乏「信仰」的一般人而言,他们的心绝不会转向善业,反而会在邪行中感到喜悦。在「戒律清净」的实修与圣典的研读当中,也一样真实。这是指,由尚未开发的「自然信」控制力是如何产生自然善业。
在修习止观的「业处」中,「自然信」无法控制住心灵,因为心灵很容易反击「信仰」的掌控,而转向他处。在「业处」的修行中,「自然信」是不足够的。
「修习信」则是准备了种子发育的温床,换言之,就是在修习当中,例如吸入、呼出的「业处」练习功课上,来吸取巨大的能量。
在「三十七道品」中,这种「修习信」才称为「信根」。在「业处」的修习中,它代表了心灵摇摆不定的力量消失,以及清明、稳定心的生起。当心的专注力清明、不迷惑的时候,才有能力稳定地固着在这些对象上。「身念住」的修习,例如吸入、呼出的「出入息念」,是「修习信」的前行温床。如果心固着在「身念住」上,例如吸入与呼出,就等于得到「修习信」。然而,如果想要继续在「禅定」与「直观」的范围当中,取得摧毁「身见」三种层次的能力。为了适当地修习「禅定」与「直观」,他们需要依止一位在法上通达的导师。
「精进根」就是「精进」,共有两种,分别是:
1.自然精进。2.修习精进。
另一种分类是:
1.身精进。2.心精进。
「自然精进」可以很容易理解。举凡在世间事务上拥有特异的「自然精进」,就可以轻易地获得「修习精进」。常乞食支、常坐不卧支、树下坐支、露地坐支、冢间住支等头陀苦行,就是「身精进的修习」。
如果安立了「身精进的修习」之后,例如只在短时间内睡觉,并且有所警惕、精力充沛,这样还不是「心精进」,例如在心上热情作意思惟;在吸入、呼出的「业处」对象上不能达到稳定的专注,而且在修习的期间,无聊漫长,丝毫不能证得心灵与觉知上的清晰。
在任何修行功课上,只有当修行人付诸实践,并且迅速掌握住,才是适当的;如果是修行功课反过来掌握住修行人,是不适当的。所谓「修行功课掌握住修行人」是指,在修行的功课上缺少实在的能量,也没有具体的成果出现。经过日以继夜的拖累之后,在身体的姿势上呈现出厌恶与沉闷,最后终于怠惰了。由于出现了怠惰,修行功课上的进展也缓慢下来,由于进展放慢下来,又进一步更加懈怠。然后又出现这样的想法:最好是改变修行功课的形式。因此,就出现了不断变换功课形式的情形,所以说,如此做功课才会掌握住缺乏精进的修行人。
在「业处」的修行功课上,只有具足「身精进」与「心精进」的修行人才能获得迅速的成就。从安立「身念住」的剎那开始,日复一日地开发的精进,就是「修习精进」,这种精进在「三十七道品」中,称为「精进根」。它代表在「业处」修行功课上懈怠的消除,以及热情、能量的出现。心强力安住在对象上会产生快感。因此,安立「修习精进」以及逐步的开展工作,与「信根」是一致的。
在「三十七道品」中,「念根」是指,在诸如吸入、呼出的身体部位上安位「身念住」,以及开发「修习念」(bhavana-sati,称为「四念住」),一直到证得「出世间的正念道」。
「定根」与「慧根」可以同样地加以界定。
在「四念住」的修行对象上,例如安住在吸入、呼出,「定根」会驱散心灵的不安,「慧根」则消除混乱、模糊。
「信根」、「精进根」、「念根」是「定根」及「慧根」的先行工作,就像辅佐国王登上王位一样,「信根」、「精进根」、「念根」会协助「定根」及「慧根」证得巅峰的成就。
在安立「身念住」以及主宰心灵之后,如果踏上「禅定」的道路,「定根」就变成八正定,「慧根」就变成五神通,例如具有超自然的神变能力。如果踏上「直观」的道路,「定根」就变成「空禅定」、「无相禅定」、「无愿禅定」,而「慧根」就变成「五智慧清净道」(译者按:即见清净、度疑清净),并且是以「见清净」开始,而后是「三随观智」、「十直观智」、「四道智」、「四圣果」、「十九观察智」(译者按:参见《清净道论》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
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五根是如何共同发生的。
现在则是阐述每一根形成的控制因素。
「一位修行人应该去何处寻找『信根』?应该在『预流果』的四种构成因素中寻找。」(译者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这就意谓,「信根」控制了「预流果」的四种构成因素。这种四种构成因素是:
1.对于佛陀的神圣特质,例如「阿罗汉」、「正等正觉」等,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
2.对于法的神圣特质,例如「善说法者」等,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
3.对于僧侣的神圣特质,例如「妙行者」等,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
4.圆满具足「出世间禅定」的「最近因」,例如「戒清净」。
这四种因素确保一位修行人大可以在一生当中证得「预流果智」。
「对佛陀具有绝对的净信。」(译者按:见《中部》第九《正见经》)
在巴利经典的这段文字中,aveccapasada是指「不可动摇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我们在忆念佛陀神圣特质的时候所证得的「近行定」。「近行定」是指,当我们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译者按:视为「阿罗汉」)的时候,所证得的稳定、坚持的专注力,就如同在入定一样。当一位修行人体会到这种稳定的专注力,也就会知道信仰是居于主导的优势。这样的修行人是在忆念佛陀神圣特质的信仰中掌握住他的心灵。对于法、僧神圣特质的忆念,也是同样的真切。
「世间禅定的基础──戒清净」是指「活命戒」(八关斋戒),这种戒律可以让一位修行人就在今生证得「世间禅定」。当这种戒律持得清净,未被破坏,就可以从贪、瞋、痴的染污中解脱出来。所以,一位修行人必须了解到,信仰在戒律中是相当突出的。无力观察到戒律的这种必要条件,就称为「破戒」。即使在技术上这种戒律没有被破坏,如果按照一般世俗的条件来看,可以说是「不净」。俗语说:「只有从河流上岸后,才会知道一头公牛的价值。」对于凡夫与教导佛陀弟子的比丘而言,只有当他们完成这四种构成因素的时候,才会了解到隐藏在他们内心的骚乱、散涣是否消除了,也就是说,才可以体会到他们能否掌握住心灵。
「一位修行人应该在何处寻找『精进根』?应该在『正勤』的四种构成因素中找寻。」(译者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凡夫与佛陀的比丘弟子,只有当他们完成「正勤」的四种构成因素,才会了解到在「精进」的功课上,他们内心的不安与骚动是否已经消除了,才会知道是不是可以掌握住心灵的修行人。
「宁可让我的皮肤、筋肉、骸骨干枯,宁可让我的身内的血肉涸竭,我都不会放弃,一直到在这一生当中,我人格当中的身见、恶行、苦界被摧毁为止。」这是一种简单的决断与「正勤」上的努力。护眼尊者(Cakkhupala,译者按:见《法句经》第1偈颂注)就是这样努力精进的。当一位修行人面对这种决断与努力,就必须体认到「精进根」对于心的优势主控权。在「精进」的功课上,这种人已经消除了心的不安与骚乱;在佛教中,他是一位可以支配自己心灵的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应该在何处寻找『念根』?应该在『四念住』的四种构成因素中找寻。」
(译者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凡夫与佛陀的比丘弟子,只有当他们完成「四念住」的四种构成因素,才会了解到在「正念」的功课上,他们内心的不安与骚动是否已经消除了,才会知道是不是可以掌握住心的修行人。如果经由「身念住」的修习,专注力可以成功地随意安住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例吸入、呼出,那么,就是可以用「正念」来掌控了。这位修行人内心的不安与骚动就会消除,他已经可以支配心了。
「一位修行人应该在何处寻找『定根』?应该在『四禅定』中找寻。」(译者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如果在修习「禅定」的时候,例如吸入、呼出,至少证得「近行定」,又如果因而除去过往轮回在内心所引起骚动的爱欲、瞋心烦恼盖,那么在「禅定」对象上的心专注力,就会变得特别稳定与清澈。这就是「禅定」所生起的支配功能。在「禅定」的功课上,这位修行人已经消除了内心的不安与骚乱,他是一位可以支配自己的心的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应该在何处寻找『慧根』?应该在『四圣谛』中找寻。」(译者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人们遇见佛法,其中,「四圣谛」的知识是最崇高的价值。只有证得这种知识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从身见、恶行、苦界的领域中解脱出来。因此,为了获得「四圣谛」的知识,他们要经由各种修行的方法,例如研究、记忆、吟诵、思惟、听法、讨论、问法,修习直观的练习与默观,并至少证入地、水、火、风、虚空、识六界,或者直观到它们流逝、不安稳的性质,洞察它们的持续时间是如何不会超过一眨眼,是如何持续地被摧毁。如果可以清晰地观照六界,就没有必要对于其余的诸法,加以特别的修持(如蕴、处等)。如果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无常」的性质,「无我」的体会就会尾随而至。(译者按:见《小部》自说经弥吉耶Meghiya品弥吉耶Meghiya经)
只有当一位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果的阶段,才会全面体悟到「苦」的性质。
因此,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直观一旦证入六界内在的「无我」、「无常」的本性,就可以达到安立专注力的境界。这就是依照「慧根」所生起的主导优势。经过无始以来的轮回,在心灵上形塑出来的不可靠性,会逐渐地消失。
在这里,所谓「心灵的不可靠性」是指,事物是无常的,却有恒常的感觉;是痛苦的,却有快乐的感觉;是可恶的,却有喜悦的感觉;是无我的,却有我的感觉;是没有个体的,却有个体的感觉;是不存在的,却有存在的感觉;是非人的,却有人的感觉;是非梵天、非帝释天、非婆罗门,却有梵天、帝释天、婆罗门的感觉;是非女人、非男人、非阉牛、非象、非马,却有女人、男人、阉牛、象、马的感觉。从「不可靠性」中解脱出来,是指在佛法中掌握住,并且觉察到真正的实相。
如果可以清晰地觉察到苦谛,当然,其余三谛也可以清晰地觉察到。在觉察「四圣谛」中,一般凡夫是以「随觉智」(anubodha-bana)来认识的,圣人则是以「通达智」(pativedha-bana)来认识的。「随觉智」就像在晚上看到闪光,但并不是看到火。虽然没有直接看到火,只是看到反射出来的闪光,却是可以确知有火存在。直接看到火,就像是「通达智」。
「修习信根,修习精进根,修习念根,修习定根,修习慧根。」(译者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Sukarakhata品Sukarakhata第八经)
这些由佛陀说的巴利文句,其意义是应该修习、开发「五根」(心灵的功能),以便易于修行「禅定」与「直观」的伟大功课。
要是没有开发出「五根」,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蕴」,就像一个国家没有领导人或国王;就像由原始部落居住的山林,没有政府存在。一个没有领导人或国王的国家,就没有法律,在那里,人是不受规约的。就像动物一样,强者掠夺弱者。同样的,一位没有开发出「五根」的人,他的内心是迷惑的,会受到污染的骚动。就像一位充斥恶灵的人;不可能听到诸如「itipiso....(世尊的确是...)」或「因缘」的偈颂。当一位没有开发由「五根」的人,听闻到有关缘起或修习心灵的开示,他门会迅速生起相反的批评。对他们而言,想在「禅定」与「直观」的功课中全心投入的欲望从未生起过。
另一方面,一位开发出「五根」的人,就像由一位正义、执法的国王所统治的国家,类似中型的村镇与部落,存在着政府行政单位。这样人不会被各种纷乱的理论所动摇。佛陀所开示的唯一道路上,他是肯定的。一旦听闻到缘起法或内心开发的修行开示,他的心就会很清澈、柔和。他肯定会在「禅定」、「直观」的功课上全心投入。
为此,这世界上所生起的两种欲望,不是众生的任务,而是依赖「五根」的开发。如果没有开发「根」,其中的一种欲望会生起。如果开发了「根」,这种欲望会消失,另一种新的欲望必会生起。「根」愈是展开,这种新的欲望就会增强。当「五根」全部建立起来,对于「道」、「果」的欲望将会直接出现。因此,众生必须开发「五根」,才可以将「自然信」、「精进」、「念」、「定」、「慧」提升至巅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