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58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1)

  • 2023-07-31 11:14
简介第 九 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可在玄奘看来,信念和理想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为了信念,他愿意在钢刀下化灭,为了理想,..

第 九 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

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

可在玄奘看来,信念和理想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为了信念,他愿意在钢刀下化灭,

为了理想,他可以坦然面对生死。

当奇迹发生时,他选择用宽容和博爱去感化别人

在迦湿弥罗国,玄奘开始了一年多的预科班生活,是什么让他停下了西行的脚步?

恒河遇险,玄奘遭遇到了一生当中的最大劫难,险些成为异教徒献祭的人牲,

直面生死,是苟且偷生,还是坦然以对?

迦湿弥罗国(故都在今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的斯利那加)地处健陀逻国东北,喜马拉雅山南麓,其领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东北部,这个国家历史悠久,也被翻译成羯湿弥罗国、个湿蜜罗国、个失蜜,是玄奘西行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一年多。

西行、游历、学习、辩经,玄奘离印度越来越近,名气也越来越大,他的取经队伍刚刚到达迦湿弥罗国的边境要塞石门,国王就派大队人马前往迎接,保护玄奘一行顺利通过石门,并且亲自在一个名叫达摩舍罗的地方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国王和大臣高僧们带着一千多人的队伍手持鲜花等候在大道旁,玄奘一到,大家就开始撒花,还请玄奘坐上一头大象,簇拥着这位大唐高僧浩浩荡荡的往王城进发。

来到王城后,国王把玄奘一行安置在一处寺庙内,然后把玄奘请进宫,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接下来就开始请玄奘讲经。迦湿弥罗国有一位名叫僧称的高僧,博学多才、修为精湛,七十多岁的他与玄奘一见如故,当即决定为玄奘开课,把自己的全部所学传授给这位亦徒亦友的年轻僧人。由于年事已高,僧称法师平时很少亲自讲经,所以开课的消息一经传开,顿时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原本为玄奘一人准备的授课,一下子吸引了远近周边的数百位高僧前来听讲。在僧称的亲自指点下,玄奘如鱼得水,学业大为精进,不但学得又好又快,而且还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令僧称法师大为感慨:

此支那僧智力宏瞻,顾此中者无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继世亲昆季之风,所恨生乎远国,不早接圣贤遗芳耳!

意思是玄奘的才智实在太高了,我看在迦湿弥罗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的学识修养足以继承世亲法师的风骨,只可惜他出生的国家太遥远了,没有机会早点感受到大德圣贤的风采点化。

人的名,树的影,僧称法师对玄奘的夸赞让不少已经在迦湿弥罗国求法修行多年的僧人们觉得很不服气,这些僧人们的学识虽然比不上僧称,但在当时都已经算的上小有名气,于是纷纷前去向玄奘挑战。面对挑战,玄奘从容应对,将这些挑战者一一驳倒,终于让整个迦湿弥罗佛教界为之折服。

那么,玄奘为什么会在迦湿弥罗国停留一年多呢?是因为国王的盛情款待和僧称法师的孜孜教诲吗?

恐怕不仅仅是这样。迦湿弥罗国本身就具有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深厚的佛学底蕴--只有这些,才是玄奘停下脚步潜心学习的最重要原因。与其它的佛教国家相比,迦湿弥罗国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得从印度历史上著名的迦腻色迦王说起:

迦腻色迦王是阿育王之后对印度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时,贵霜王朝国力强盛,为了教化四方,迦腻色迦王大力推行佛教,但是当时的佛教已经分成很多流派,各派之间互不服气,相互攻击,给佛教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有人就向迦腻色迦王提出建议,利用王国的权威召开一次佛教大会,用以正本清源。迦腻色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刻下令召集全印度的高僧,集结的地点恰恰就在迦湿弥罗!

大会召开后,高僧云集,盛况空前,问题也随之出现:那么多僧人汇集在一起,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每天吵闹争执,使得整个大会混乱不堪。为了让大会继续下去,迦腻色迦王决定从数千名僧人中挑选真正有才学的高僧来进行佛典集结。经过繁复而严格的选拔,四百九十九位僧人被留下,但由于阿育王时期的第三次佛典集结是由五百位高僧来完成(这可能就是五百罗汉的原型),所以还需要再找一人凑足五百之数。

这时,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僧人来到国王专门为集结佛经修建的寺庙门口。那些已经被选上的高僧看不起他,让他回去好好修炼修炼再过来,谁知这个僧人却不屑道:

我顾无学,其犹涕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证得无学圣果。

意思是:我看起来确实不学无术,但是想要证得圣果就跟打喷嚏吐口水一样容易;我立志追求佛果,但不会像你们那样用一些雕虫小技,我现在就把这个锦囊抛上天,在它掉下来之前,我就能修成圣果。

众僧不信,于是这个僧人就把锦囊抛向天空,结果锦囊果然没有落下,神灵还在天空中显灵,说此人当在今生证得圣果,然后在来世接弥勒的班,岂能在此追求这样的小果呢?那些看不起他的僧人们顿时对他刮目相看,引为上宾,这个僧人就是著名的世友法师。

此后,世友就与其余四百九十九位高僧一起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将原本纷乱繁杂的佛经整理集结完毕。迦腻色迦王随即下令将佛经镂镌于铜牒上,再封存于石函中,还专门建造了一座佛塔用来保存经典。

相传,迦湿弥罗国是由药叉神保护,为了不让外道窃取损坏千辛万苦完成的的经论,国王规定,如果有人想要学习,就必须在这座塔中受业。从这个角度看,第四次佛教集结让迦湿弥罗完成了印度佛教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也让当地陷入了一种保守自闭的风气中。当月氏、安息、康居等西域诸国的高僧纷纷前往中原译经传道时,号称佛教鼎盛之地的迦湿弥罗国却无一人东行弘法。

迦湿弥罗国以小乘佛教著称,但是公元四世纪后,其所传经典也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内容,并且在态度上逐渐开放: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僧人佛图澄在来到中原前就曾在迦湿弥罗修学佛法;一代高僧鸠摩罗什也曾在迦湿弥罗师从盘头达多研习小乘经典。鸠摩罗什回到龟兹后,反而宣扬起了大乘佛法。盘头达多得知后,不顾年高体弱,长途跋涉来到龟兹会见鸠摩罗什,聆听大乘教义,最终转信大乘佛教。

更新于:2023-07-31 11:1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