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 2022-05-12 21:56
简介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一个人要能抛得开功名富贵的名利思想,才可以摆脱尘世的杂念;要能放得下仁义道德等美名的束缚,才可以进..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一个人要能抛得开功名富贵的名利思想,才可以摆脱尘世的杂念;要能放得下仁义道德等美名的束缚,才可以进入超凡脱俗的圣贤境界。

我们在一生中,不可太热衷于功名富贵。世人常用“功成名就”来肯定一个人的成功,在一般人眼里,功成名就者往往名利双收,生活得也比别人精彩,所以,人们通常以此来衡量自我生命的价值。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了功名富贵不惜铤而走险,而有的人呢,不贪图荣华富贵,却独爱美好的声誉。事实上,受功名富贵或美名所羁绊的人,心灵都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热衷于名利的人,最终会成为功名富贵的奴隶。

那为什么说:“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呢?仁义道德非常重要,假如置仁义道德于不顾,那就跟禽兽无异。但是,如果我们执着在仁义道德上那也无法超凡入圣。《道德经》上说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形式的“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德”的; 至上的德无为于天下且无所凭借,在于顺从大道;下德的人死守着形式上外显的“德”,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的“德”,只是执着于德相而已。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现“德”是有心作为,并非循道而为,乃有为之法。一个没有体悟大道的人,总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他还没有也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思想意识,达到究竟的境界。

《道德经》后面又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始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意思就是:大道畜养则德在上天,大道背离则人德显现。人德完善则仁爱丰厚,人德毁坏则仁爱凸现。德能让天下随顺天性,仁能让百姓顺从教化,义则能修正统理人的意识,礼能外显内功,但亦能文饰伪诈,法则依靠威武震慑,刑则依靠暴戮lù屠杀,德、仁、义、礼、法依次降格,所以说,最大的道没有形体,最大的德是心无所得,最大的人是没有自己。能够为人们的外观所意识到的,都是表面现象,重现象舍本质,是人类走向无明的开始。具有天地之志的大丈夫,不会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因为,欲实现天地之志,就必须证悟大道,配天地之德。因此,只有抛开虚华的表面现象,修德悟道,探求世界的内在本质,才能真正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当然,任何事都不应该走极端,追求富贵也并非坏事,有了钱财,可以为自己的作为打基础,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是好事。有了权力,能够更好的为国为民也是美事一桩。但如果为求取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去钻营,那么权利和金钱的作用就发生了质变。假如太热衷于仁义道德,急着想做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家,却没有敦品励行的毅力,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干劲,就只是伪君子,或者把道德当教条,便成了教条的奴隶,同样是不可取的。

[注释]

脱凡:超越尘世之外。脱,脱俗。入圣:进入光明伟大的圣贤境界。

更新于:2022-05-12 21:56

评论问答

    全部评论
Top